一次磨课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山沟里的孩子》第二课时背景:周老师在一次竞赛课前的第一次试讲磨课过程:陈:周老师,你刚才上了课,现在你说一说,你对这一节课最不满意的东西是什么?周:我最不满意的是没有情绪,学生没有情绪,我也没有了情绪,最后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快一点结束。陈:其他老师也说一说,你们最不满意、认为周老师下一次教学必须改进的东西是什么?张:主要问题就是师生没有进入文本。吴:学生没有情绪,不投入。这样,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任务只好牵着走,老师讲得太多了。王:没有内在的脉络,内容是分散的,感觉就是在完成教参要求的教学任务。……陈:看来,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师生没有进入文本,没有感情。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首要的问题。周老师,你在阅读文本时,是否曾经被感动?周:在阅读时,我为文本中唯美的文字感动了,于是,选了这篇课文,没有想到学生不能被打动。现在我觉得选错了。陈:周老师,问题在于你没有想清楚到底是什么可以打动学生。你想的是唯美的文本,而三年级的学生很难首先被唯美的文本打动,打动他们的主要是故事、情节,以及和他们心眼中、心目中的世界不同的世界。我认为,你没有找到你和学生共同的动情点。语文教学当然需要朋友学生对文字有感情和兴趣。但这里有一个先后问题,即先对什么感兴趣,后对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具体到这一课,那就是先欣赏文字还是先欣赏故事,先被文字感动;还是先对故事感动,然后再对文字感兴趣。周:你觉得怎么教更好一些?陈: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利用好已经学过一课时的基础的问题。我的想法还是“总——分——总”的教学结构更好。首先,让同学读一读,想一想自己读后的收获和感受,这是一个总体印象,并勾画出相应文字。然后交流和分享,在交流分享时,要求学生把反应相关收获和感受的文字读出来,带着感情品味语言,欣赏语言,这时,可以运用这样一些引导语。比如“你为什么勾在这儿?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读出你所体会的。”“读出你所想到的。”以促进文字和感情的交融。最后,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以加深对文本意蕴的理解。王:陈老师,你觉得怎么处理文本脉络更好?陈:文章有两个部分,一
一节磨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