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理环境与健康.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可能引发各式各样的疾病。这是因为人体机能对天气与气候的不适应而产生生理性失调所引起的疾病。例如,急剧的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特殊异常的天气、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疾病;空气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等等,因此,关注天气是人们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的第一步。人们早已观察到疾病与季节和气象的联系,如花粉症、枯草热、流行性感冒等,均与季节有明显相关;天气的变化也常常引起某些疾病的加重。例如,心肌梗塞的急性发作常受高气压、气温变化、大风等的影响;冷刺激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动脉压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多。又如,冠心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在1~2月份较7~8月份高,这是由于血管弹性、血液粘度、凝血时间和毛细血管脆性等均与气候有关。高血压、脑溢血死亡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气象多变的时日。肺炎死亡多见于12~3月,当高气压急剧下降、冷锋通过时,肺炎的发作或死亡数增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雷雨、台风、气团交替、冷锋过境、日温差较大有关根据近年来上海市的研究发现,人的死亡率高低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深秋以后,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冬季为死亡人数的高峰,最冷的2月比5、6两个月多2倍。日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死亡减少,但在炎夏的热浪袭击下,特别是在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时,死亡人数又骤然增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天气变化对人体的健康确实有很大影响。人类通过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功能而对各种气候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可以因锻炼而加强。适应性依年龄而不同,一岁以下的婴儿以及老年人的适应性较差,从10岁以后适应性开始增强,20~40岁适应性最强,40岁以后适应性逐渐下降。人类对气候的适应,涉及到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总调整和动员。首先,新陈代谢率发生适应于特定气候条件的变化。如以年平均气温为10℃的条件下热能需要量作为比较的基准,据FAO/WHO的意见,低于此温度每10℃热能需要量增加3%;高于此气温每10℃热能需要量减少5%,这是适应气候的变化而逐渐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动的一部分。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也都在适应过程中发生变化。如以高原气候的适应为例,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各系统功能的综合性调整过程。在高原生活一段时间的人,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显著增加,心跳次数和每搏输出血量都上升,血压有随海拔增高而上升的趋势,肺通气量也加大。这一适应过程是由机体许多器官和系统参与的。如所周知,人类许多生理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所谓生物学节律。这种现象也是长期适应地球自转造成的日夜变化(太阳辐射、日照、气温等)而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这正是适应过程的一种表现。。例如,一次强寒潮的到来,温度可急降10C以上,感冒病人就大量增加。关节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甚至被作为天气变化的预兆。哮喘、心脑血管病也会因天气突然变冷而增加发病率。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突破记录的高温,中暑已成为一种更具威胁性的疾病。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震动全球的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空气污染还造成了持续性的影响,它是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对天气气候条件变化后的不适应,可能引发疾病。中暑、冻伤最为明显。事实上很多疾病的产生和发作都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季节有关的疾病:慢性气管炎常发生于深秋和初冬,青光眼多发于

地理环境与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