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L海市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健康促进能力研究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健康促进能力研究中文摘要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我国也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凸显,给城市人口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快速城市化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导致社会问题不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升、社会心理压力和精神疾患增多、外来人口健康和安全等等。如何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了健康城市运动,世界各国纷纷响应,我国部分城市和城区于1993年以试点形式加入这一行列。上海市于2003年以整个城市正式参加健康城市建设。由于我国健康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参与城市不多,因此对健康城市建设的相关方面研究较少,比如,如何开展健康城市运动?其运行机制如何?健康促进能力如何?如何评估健康城市建设?如何评估健康促进能力对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及结果的影响?等等。基于健康城市建设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健康问题的作用,有必要对我国健康城市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应用《渥太华宪章》健康促进理论,对我国特大型城市上海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组织体系、行动策略,评估其建设过程及结果、评估其建设过程中的健康促进能力,探索其发展模式,以期为其它城市健康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估方法。第一部分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的组织体系、,市级组织主要由14个政府有关部门和19个区县政府(2008年)组成,区县参照市级结构成立了由区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健康促进组织。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加入,比如,院校健康促进研究机构、控烟协会等。行动策略遵循《渥太华宪章》理论,主要从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社会参与、完善卫生服务以及发展个人技能四个方面展开,以“四大任务”和“五个人人”活动为载体,以推进健康社区和健康单位等健康场所的建设为特色,促进环境健康、社会健康和人群健康。以上研究表明,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体现了政府主导的思想和广泛社会参与的原则。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健康促进能力研究第二部分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过程与结果评估(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也分别将健康城区(社区)建设工作融入地区和部门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并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上海市成立市级和区级健康促进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加强多部门沟通,落实技术指导组会议制度,签订健康城区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以上研究表明,上海市政府积极推进了健康的公共政策和组织保障网络。,包括各种官方和民间媒体、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广大市民、健康自管小组等社团、非政府组织、各类场所、单位。以“四大任务”和“五个人人"为主要参与载体,各项活动全民知晓率均较高,活动内容不同全民参与率不同,但参与者满意度均较高。主要活动参与情况为:营造健康环境中“清洁家园"%,%;保障健康食品两项活动均有较高的知晓率(超过80%),参与率约30%,参与者满意度约95%。倡导健康行为中“资源节约"%,%,%。“建设健康社区"%,%,%。“建设健康单位"%,%,%。调整卫生服务中“健康身心”%,%,%。“五个人人"活动中“人人知道自己血压"活动参与率最高(%),55岁以上者参与率超过70%,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率较低(约36%),%的参与者认为有实效、很满意。“人人掌握救护技能”%,约60%的参与者认为“有实效,很满意";“人人参加健身活动”参与率接近50%,约60%的参与者认为“有实效,很满意”。“人人了解食品安全”%,%的参加者认为“有实效,很满意”。“人人养成健康行为”%,%的参与者认为“有实效、很满意”。以上研究表明,参与人群广泛但不平衡,活动内容贴近市民生活、参与形式简单的活动市民参与率高。(二),绿化建设力度很大,市容环境改善明显,虫复旦大学博上学位论文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健康促进能
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及健康促进能力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