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感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4、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5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二、分析课文1、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结束全文,呼应前文。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阅读全文,你知道最能体现作者沉迷于山水美景的感情的是哪一句了吗?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写法三、课文小结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
答谢中书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