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选修课上,老师提到了海明威,但只是作为一个自杀的例子,或许自杀在老师看来是不够坚强和不够自信的表现,但他不明白为什么海明威能写出如此坚强、不屈不挠的老人。这倒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老人与海》,那坚强不屈、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老人依然能清晰地记得,但具体内容已记不大清楚了,而且当时也只是看文章,不怎么关注作者的背景。最近,我到图书馆借来这本书,结合作者背景认真品味了一遍,感触颇多。作者海明威本身是一个性格勇敢、爱冒险、懂得欣赏音乐和艺术的人,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父母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1918年,海明威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救护队开车,在意大利前线受了重伤,此时的他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而且自己经历了从身上取出近200块弹片的13次手术。在我看来,这次的战争对他的造成的创伤是很大的,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崇高理想,也没有生活目标的人,但庆幸的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写作的雄心一直在海明威体内燃烧。他创作了《春潮》、《太阳照常升起》、《胜者无所得》等作品,但我们映象最深刻的还要属《老人与海》了,这部中篇小说也使海明威的创作生涯达到了最高峰,这部作品也在1953年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让我们颇感遗憾的是,在古巴革命后,由于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和战争留下的旧伤的折磨,海明威于1961年在家中开枪自杀。《老人与海》的篇幅并不长,情节也简单,但涵义确实非常深刻的,它讲述了渔夫圣地亚哥老人在空旷寂寥的大海上,面对危险和挑战,孤军一人于大马林鱼和鲨鱼战队的故事,但它又不是简单的冒险故事,而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我在老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宽容、仁慈、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他对人生中的人和事充满了宽容和感激之情,比如对陪伴他的孩子曼诺林。同时老人也坦然的面对生命中的不幸,以积极勇敢的姿态去迎接它们,比如说对捕不到鱼的孤独。当老人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时,孩子的父亲都已经对老人没有信心时,老人依旧泰然自若地对孩子说道:“可是我们有,可不是吗?”而且乐观地安慰孩子:“八十五是个吉祥的数字”,“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我想,正是因为老人心中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才能勇敢顽强地去迎接一次又一次的生死挑战,跨越人生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老人费尽周折捕获的大马林鱼最后被鲨鱼啃食殆尽。在物质上,老人是失败了,他没有保住可以卖钱以维持生计的鱼肉,只落得一副鱼骨。但是随船拖回的巨大鱼骨不正是老人坚强意志的体现吗?在精神上老人是一个胜利者,就像老人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没有鱼叉,老人把刀子绑在船桨上和鲨鱼战斗;刀子断了,老人用棍子和鲨鱼战斗;棍子丢了,老人就把舵扭下来和鲨鱼斗,最后连舵都打碎了,但老人一直战斗到他不能再战为止,最后,老人也赶走了最后一条鲨鱼。虽然最后只拖回了鱼骨,但是老人毕竟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老人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挑战并战胜了自己的极限,老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斗则已,斗则必胜的精神和意志支撑着老人,打败了大马林鱼,击退了鲨鱼,征服了汪洋的大海,最后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这就是最大的胜利。在书的结尾,老人和孩子还计划着再次出海。老人的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刚毅精神,在捕鱼和护鱼
读书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