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深圳市发展战略研究深圳市发展战略研究(2005—2020年)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在短短的25年里,深圳以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现代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奇迹,使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都市博得了世人的关注与赞赏。但是,往日的荣耀能否成为可持续的辉煌,今日的业绩能否续写明日的篇章?这是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反复叩问的一个问题。就深圳自身的发展来看,旧有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受到各种要素的严重制约;从外部的发展环境来看,昔日的比较优势已不再明显,“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态势,使这座城市在一些方面正在变得令人担忧。这两种情况都说明:深圳需要在反思中前瞻未来的发展战略,在新的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一、深圳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是中做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它使深圳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了各种稀缺的发展资源,迅速从一个边陲的农业县变成了富庶的现代都市,成为在改革开放中成功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深圳经济特区的最初酝酿是一个以低税率吸引外资的加工贸易区,以后中央赋予它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探路的使命,吸引外资,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用一种完全有别于内地其他地方的动力机制来发展经济。此前的深圳几乎没有现代经济,能以外商投资的“三来一补”来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起点,使深圳从一开始就把现代经济的根基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国际产业链的基础上,这是深圳经济高速起飞的一个极有利的因素。但是,靠加工贸易来培育一个新兴的城市,也使深圳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源互换。深圳是国家以灵活政策鼓励创新的经济特区,很少给予直接投资,深圳经济主要是由外部的资金、技术与内地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作为基础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外商用资金和技术来换深圳土地、劳动力和市场,由此得到的增值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商拿走的利润,一部分是留给深圳的工缴费、租金、工资、税费等。因此,加工贸易中的资源互换,成了以往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帮助深圳结束了边陲穷县的历史,启动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成长进程。建市以来,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使深圳不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就急速完成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城市的过渡。目前,深圳已进入中国现代化大都市的行列,处于中国城市排行的第一方阵中。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城市第四位,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奇迹。25年的经济飞跃为深圳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不论企业还是政府,都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实力。第二,形成了由30多个行业门类、数千种产品组成的中等发达的产业结构,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和服务经济的前期。第三,拥有较为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第四,形成了以市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以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契约精神和市民意识为主体的城市文化资源。深圳昨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外资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深圳明天的发展也将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在新的发展格局中,科学地选择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更理性、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激活内部资源。只要我们能做好这个“更”字的文章,就一定能够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建成国际化城市。二、“加工经济模式”中的经济结构及问题靠加工贸易起步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飞地”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深圳既是外资的利用者,又是外资的被利用者。深圳能够被外资利用的,是因为在国际产业的分工模式中,外资能在深圳找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者。根据比较优势的产业法则,在这种国际化的产业链条中,发达国家以及那些新兴工业国家占据附加值较高的一端,而深圳则处于产生附加值的低端。深圳所处的是经济全球化中典型的发展中经济地位。(一)深圳的第一个十年:巨大成功中的不足深圳早期的外资主要来自香港,深圳的产业结构是从承接香港加工业开始的。但香港作为一个不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城市(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工业的发展水平最低),只有一般和轻型的加工技术,这就使深圳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先天的局限。二流的师傅难以教出一流的徒弟,因此,香港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现代工业辐射源。。香港企业本来就带有加工贸易的性质,现在港资把深圳变成它的生产基地,但接单者和经营者仍然是香港人,这就形成了二次加工贸易。其中增值部分大多滞留在投资来源地和中介地,只有所剩不多的附加值留在深圳。。香港加工业转移到深圳时已经度过了其增值的高峰期,这其中的发展时差,使深圳已不可能取得香港当年所取得的利润。。由于港资加工贸易的特点,再加上深圳原来的工业属于空白,外资进入后无法与本地经济形成齐备的产业链关系,也无法通过前后向联系诱发新的产业成长,这些外资企业始终与本地经济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这就使深圳经济隐藏着不稳定、不连贯的“飘”性。今天,要让香港人办的服装厂从
未来15年深圳市发展战略研究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