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2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温病资料整理.doc.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温病学
第一单元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三、分类: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
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湿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
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四、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性
(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
(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长夏)
(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
(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伏寒化温
(6)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二、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2、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
第四单元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以发热恶寒,口微渴为要点
2、气分证: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以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要点
3、营分证: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絳为要点
4、血分证:热盛迫血,热瘀交结
以斑疹,出血见症和舌质深絳为要点
三、三焦辨证
1、邪在上焦
(1)手太阴肺卫证:邪袭肺卫,肺气失宣
以发热恶寒,咳嗽,口微渴,

2012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温病资料整理.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54176754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