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均安曲艺.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均安曲艺弘扬世界均安文田中学初二(8)班陈博杨认识均安曲艺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面积仅81平方公里,却是中国曲协最早命名的“中国曲艺之乡”之一。,近六成是曲艺爱好者。史料记载,均安曲艺可溯源到清代道光年间民间盛行的八音锣鼓柜巡游。其时的均安各乡普遍有在农历九月举行锣鼓柜巡游的习俗,锣鼓柜上摆设各式乐器,一路巡游一路吹打,每到一乡夜宿就落脚“开局”,为乡民表演。久而久之,由锣鼓柜巡游演变而成的曲艺在均安大地生根发芽,开出艳丽奇葩。到上世纪中叶,均安曲艺声蛮省港,一大批名伶名家相继涌现,广东戏曲界“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有“生纣王”之称的罗家权、有“打锣树”之称的罗家树、粤曲四大唱腔之一“虾腔”的创始人罗家宝等就是当中的佼佼者。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均安镇委、镇政府把曲艺定位为渊源深远的特色文化,将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以“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指引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赋予了曲艺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使命,均安曲艺由此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广东省曲艺家协会高度赞扬均安是广东曲艺的摇篮,为全省曲艺界树立了榜样,为表彰我镇对曲艺事业所作的贡献,决定授予我镇“广东曲艺人才培训基地”的牌匾,并决定每年1次的“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自2006年起落户均安。?图为罗家宝青年粤剧团开了一个好局?图为“明日之星”大赛在均安举行均安曲艺名人▲李海泉李小龙之父“粤剧四大名丑生”之一。本名李满船,原藉广东顺德均安镇上村乡,著名粤剧丑生。李海泉拜师小生奕门下,与半日安、廖侠怀、叶弗弱合称“粤剧四大名丑”。▲罗家权顺德均安沙浦乡人,著名粤剧小武。他出身粤剧世家,排行第八,人称八叔。20世纪30年代于人寿年班,与靓少佳、靓次伯、李自由等合演取材于《封神演义》的连台本戏《龙虎渡姜公》,他在戏中演活了纣王这个角色,因而获得“生纣王”之称。20世纪40年代,他在广州演出《新梅知府》、《鱼肠剑》等剧目,也很受观众欢迎。▲罗家树顺德均安沙浦乡人,著名粤剧乐师。他幼年便在乡间跟随“锣鼓柜”(民间礼仪乐队)习练打击乐,十二岁拜大锣达为师,进一步精练打击乐技艺。学成后加入粤剧戏班“棚面”(乐队),先在环球乐班打大锣,后逐步跃升为“掌板”(鼓师),先后在各个粤剧名班与著名演员朱次伯、千里驹、白驹荣、白玉堂、等合作多年。由于他掌板的手法娴熟,打鼓的槌头重,年轻记忆力强,熟记各种牌子曲调,20世纪30年代中,被薛觉先领衔的觉先声剧团聘为掌板。他积极参与薛觉先对粤剧打击乐的改革,在演出伴奏时掌板准确灵活,同演员配合得当,无论文场还是武场,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为薛觉先

均安曲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