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出入口SMW工法研究桩施工综合方案目录1、编制依据 1设计文件 1相关规范及标准 1编制范围 12、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1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1周边环境调查 23、总体施工部署 2附属结构总体施工安排 2平面布置 2工期计划 2劳动力计划 3机械设备配备 3材料计划 44、SMW工法桩施工方法 4场地平整 5测量放样 5开挖沟槽 5设置定位型钢 6桩机就位 6制备泥浆 6试成桩 7SMW工法桩施工顺序 7喷浆搅拌 7H型钢焊接 8H型钢涂刷减摩剂 8插入H型钢 9H型钢拔出 105、质量检验 10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验 11型钢外观检验 12型钢插入和拔出质量检验 126、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37、安全施工措施 168、文明施工措施 189、环境保护措施 1810、应急预案 20洪泥河桥站附属结构D号出入口SMW工法桩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设计文件《天津地铁1号线东延至国家会展中心项目详细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洪泥河桥站里程右DK35+~右DK35+》(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地铁1号线东延至国家会展中心项目施工图设计第三篇车站第三章洪泥河桥站第二册车站结构与防水第三分册地下车站附属结构(一)——围护结构》(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规范及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范》(GB50300-200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天津市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000);《天津市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2010);《天津市地下工程型钢水泥土搅拌墙(SMW)施工技术规程》(DB/T29-145-2010);《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墙技术规程》(JGJ/T199-2010)。编制范围本方案针对天津地铁1号线东延至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土建施工第1合同段——洪泥河桥站地下车站附属结构——围护结构D号出入口SMW工法桩专项施工编制。2、工程概况工程概况洪泥河桥站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规范海沽道上,站址周边为农田和鱼塘。车站主体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设计里程为右DK35+~DK35+,中心里程为DK35+,,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本站线路平面为直线,纵向坡度沿线路方向由小里程端向大里程端为2‰的降坡。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A、B、C、D号出入口),2座风道(1、2号风道)。其中1号风道与B号出入口结合修建。洪泥河桥站总平面图见图1。围护结构主要采用φ******@600水泥土搅拌桩,内插700×300×13×24H型钢(隔一插一,局部密插)。水泥掺量比不宜小于20%,搅拌桩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qu28≥。桩间采用C20网喷混凝土找平,钢筋网φ******@150×150,厚度≥50mm。D号出入口SMW桩型见表1。D号出入口围护结构横剖面图、纵断面、平面图见图2、3、4。表1SMW桩型表桩型水泥搅拌桩桩顶标高(m)水泥搅拌桩桩底标高(m)水泥搅拌桩桩长(m)型钢底标高(m)--------12,详细描述工程地质其柱状体,见表2。地质横断面图见图3,地质纵断面图见图4。表2Zhnhq-12柱状表水文条件根据勘探资料,本车站范围内的潜水主要赋存于第I海相层中的粉土、黏性土与淤泥质土互层的地层中,~。微承压水以第Ⅱ陆相层的湖沼相沉积⑦2、⑧2粉质黏土为相对隔水顶板,主要赋存于⑧3粉土、⑨3粉土、⑨4粉砂、⑪3粉土、⑪4粉砂、⑪5细砂、⑫4粉砂、⑫5细砂层。对于本车站,第一层贯通的微承压水为⑧3粉土、⑨3粉土、⑨4粉砂,~;第二层贯通的微承压水为⑪3粉土、⑪4粉砂、⑪5细砂、⑫4粉砂、⑫5细砂,~。各含水层间夹有多层黏性土相对隔水层。微承压水主要接受上层潜水渗透补给,与上层潜水水力联系紧密,排泄以相对含水层中径流形式为主,同时以渗透方式补给深层地下水,各层地下水水位受季节影响较小。周边环境调查洪泥河桥站周边多为农田,无地下管线、无周边建筑物。3、总体施工部署附属结构总体施工安排根据地铁集团第一建管中心关于地铁1号线东延工程节点计划的通知,洪泥河桥站附属结构施工分两期施工:附属结构一期为A、B号出入口+1、2号风道。附属结构二期为C、D号出入口。附属结构总体工期为2014年9月15日~2015年4月30日。本工程计划配置一套SMW工法桩施工设备,按照1号风道+B号出入口→2号风道→A号出入口→C号出入口→D号出入口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平面布置在符合建管中心规定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与贯彻天津市
地铁车站出入口SMW工法研究桩施工综合方案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