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南开和成:立足创新,继往开来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先驱者天津南开和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开和成)成立于1994年,创建人是被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的何炳林院士。在多年的治学过程中,何炳林院士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研工作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相结合原则,使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南开大学化工厂及天津南开和成科技有限公司是其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沿阵地。2007年,南开和成吸纳了有着近50年历史的南开大学化工厂的全部技术和品牌,成为一支国内顶尖级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研团队。现任领导班子秉承何炳林先生高瞻远瞩的目光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强化多领域跨学科合作,使产品深入环保、制药、医学、分析、信息等行业,带领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急行业之急,解民众之需固相合成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两大进步:一是组合化学技术的诞生,该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包括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化合物库,大大促进了西药的研发;二是快速合成DNA、RNA和蛋白质活性片段(多肽)技术的形成,促进了生物药物的跨越式进展。固相合成的基础是功能基化的高分子载体,南开和成公司在1996年便开始了固相合成载体树脂的研究,历时2年开发出8个品种。抗“非典”期间,对胸腺肽的需求陡然巨增,为此南开和成公司加紧扩产相关的固相合成载体,及时为抗击“非典”的多肽药物的面世注入了一针促进剂。至2011年,南开和成的固相合成载体产品已达不同系列、不同规格的百余个品种,成为国际上规模大、品种全、质量高的集研发和生产于一身的高科技企业,其产品已成功应用到国内外众多的多肽和DNA药物合成中,畅销于北美、欧洲、亚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做就要做自己的特色随着半合成抗菌素技术的发展,固定化酶技术作为生物技术中对工业生产促进最大的一类新技术,以其催化作用专一、高效、无污染、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逐步替代原来的化学合成法。我国抗菌素的生产与出口量较大,但用于制造抗菌素的固定化酶载体生产起步较晚,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差。21世纪初,世界上可以生产固定化酶载体的只有美国、意大利、德国三个国家。“使用固定化酶是今后药物生产的发展方向,今后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现任董事长史作清教授坚定地说:“南开和成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在科研人员潜心钻研下,第四种固定化酶载体于2005年在南开和成诞生!doi:.1674-(9月).在危机中创新,以创新求机遇 10年前,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半合成工艺采用的固定化酶技术获得工业应用,但所需固定化酶载体必须花高价从国外进口。自2005年以来,南开和成独家研发、生产出ES-1固定化酶载体,成为6-APA、7-ACA固定化酶法生产领域的唯一载体供应商,使初期曾进入中国市场的酶载体(德国Eupergit C、日本Sepabeads EC-EP等)悄然退出了中国市场。而在2011年底,正当销售一帆风顺时,一项技术革新给国内整个抗生素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一种新酶生产技术可以一步将头孢菌素C转化为半合成中间体7-ACA(称为一步酶法),从而带来工艺的简化和成本的急剧降低,势必替代传统的两步酶法。国内使用原两步酶法工艺的抗生素制药厂一度陷入停产局面
南开和成:立足创新,继往开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