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时间:2007年3月30日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五、再次朗读古诗六、作业布置完成《点击》;背诵古诗黄鹤楼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七年级语文(下)第十四课《短文两篇》中的《黄鹤楼》。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法设计:略二、教学过程:【课件演示】课题、作者、黄鹤楼图片阎伯理《黄鹤楼》教学设计(一)导入【录像】子午书简《黄鹤楼》短片第一大模块:朗读全文疏通文意(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课件演示】2、配乐朗读:【伴奏乐】要求学生标注节奏,把握语气语调,体会情感。3、齐读课文比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4、自主、合作疏通文意这么美的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会帮助大家体会得更真切。(1)四人一组,质疑、讨论并提出问题疏通全文,重点句子学生串讲。(2)老师重点强调一些文言字词,辨析比较,举一反三。此过程检查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课件演示】第二大模块:精读品析探究学习(三)精读品析、探究学习【课件演示】“神游”一番之后,黄鹤楼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试找出能体现黄鹤楼特征的句子来。耸构巍峨,高标巃嵸,高大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雄伟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课件演示】有人提出:本文是以“仙”字贯穿全文的;也有人觉得不妥,应该是“观”字。说说你的理解。学生独立分析,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意在加强学生对文
黄鹤楼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