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二○一五年三月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海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海南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的抗震防灾政策,指导海南省各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和推进抗震防灾工作,制定本纲要。本纲要内容涵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镇和乡村房屋建筑抗震防灾、市政公用设施抗震防灾、灾前应急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明确提出各市县城乡建设抗震防灾的目标和要求,是各市、县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抗震防灾政策、安排抗震防灾工作的依据。抗震防灾是社会性、基础性公益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抗震防灾事业发展,对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录一、海南省抗震防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一)现状 1(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6(三)面临的形势 7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9(三)规划目标 9三、主要任务 10(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10(二)构建海南省区域防灾体系 11(三)开展城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 11(四)开展避难疏散场所的建设 11(五)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抗震设防 12(六)推进既有建设工程抗震排查、鉴定与加固工作 13(七)推广和应用减隔震技术 14(八)开展历史保护建筑和民族特色建筑的抗震防灾与保护对策研究 14(九)开展海南地区村镇住房抗震防灾技术对策专项研究 14(十)推进村镇抗震防灾管理的创新与示范 15(十一)进行海南地区活动断裂的工程影响评价及工程处理对策研究 15(十二)组织编制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16(十三)开展三沙市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16(十四)组织实施全省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工程 17四、保障措施 18(一)建立健全抗震防灾管理机制,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18(二)加强抗震防灾队伍建设,提高抗震防灾的技术水平。 18(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提高抗震防灾的投入保障 18(四)加强科技研发,推进抗震防灾的合作与交流 19五、重大专项 19(一)抗震能力建设专项 19(二)地震灾害风险排查与加固专项 20(三)避难疏散场所建设专项 20一、海南省抗震防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在行政区划方面,目前海南省设有3个地级市(包括8个市辖区)、6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2个开发区。3个地级市分别为海口市(包括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三亚市(包括吉阳区、崖州区、天涯区、海棠区)、三沙市;6个县级市分别为儋州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4个县分别为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6个自治县分别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2个开发区分别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黎安镇)。°10′~20°10′,东经108°37′~111°03′之间,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南端和红河断裂东缘的交汇处,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海南岛及邻近区域是华南地区强震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1605年琼州71/2级大地震,造成72个村庄沉陷海底,死亡330余人,是华南有记载以来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20世纪,海南岛及邻近地区发生53/4~63/4级强震6次,平均几年就发生1次中强地震。根据海南省地震部门对海南岛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的分析结果,未来100年有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海南岛北部的地震强度高于南部,北部的地震强度可能在6级以上。根据区域地震构造研究成果,海南岛及邻近地区属于次稳定地壳结构区,区内断裂分布广泛,形成了近东西、北东、及北西向三组断裂带(系)。近500年来,几条主要断裂带(系)发震情况如下:(1)文昌-琼海-三亚断裂带该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展布于海南岛东南沿海一带,从文昌至三亚,长210km,由多条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组成。1524年沿该断裂曾发生过5级地震。(2)马袅-铺前断裂带该断裂带展布于琼北地区琼州海峡南侧,西起马袅,向东经长流至铺前,陆上长约100km。总体走向北东80°~85°。马袅-铺前断裂活动强
海南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发展规划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