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与放弃“放下”是佛门大德经常用的开示语,这和俗话常说的“放弃”虽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其本质是不同的。闻名于世的惠能大师的悟道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一首非常透彻的关于“放下”的典范开示诗,充分体现了大师无住法门的核心,是关于“放下”的最彻底的阐述。大师将“身”、“心”、“菩提树”、“明镜台”统统“放下”了,完全契合《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主旨。大师终生所倡导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法门宗旨,就是他深刻透彻领会《金刚经》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教导提出的,所以他一生身体力行贯彻佛陀的嘱咐,教导大众不执着任何东西,不执着色,不执着声、香、味、触、法,应于一切我法面前不执着、无所住。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就是看破,就是无住,就是不执着。看到除了因缘所生法外,一无所有,万物无常,包括我法在内一切皆空,认识到“本来无一物”是客观实在,就能彻底地看破。套用一段话来说,地位,非地位,名地位;金钱为非金钱,名金钱;名誉为非名誉,名名誉。只要看破我们就能真正“放下”,因为“放下”是看破基础上的自愿的行为、自觉的行动,不需要外力的任何帮助。著名的无门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讲得就是一切看破后的“放下”。“放下”什么?就是“放下”烦恼,根除无始以来烦恼的束缚。烦恼是“贼”,烦恼是“毒”,它偷走我们本有的“宝”,腐蚀我们健康的肌体,毒害我们纯洁的灵魂,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得安宁,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燥动不安,苦不堪言。“若无闲事挂心头”就是要我们将贪嗔痴诸烦恼统统“放下”,义无反顾地“放下”对物欲、虚荣、贪婪等等污秽杂念的执着。只要“放下”,就能得大自在,人的精神面貌就能得到提升,内心世界就能得到纯净、喜悦与美妙,也就能享受到“人间好时节”。有故事说:以前有师徒二人准备涉水过河,有一女子也要过河,但见水流湍急而满面愁容,师傅便驮着那女子过了河;到了晚上一直心事重重的徒儿对师傅说,我们是出家人,你今天背那女人太不应该;师傅哈哈大笑道:我已经放下多时了,你却还背着。这个故事充分说明“放下”烦恼即得自在,修行就在当下。“放弃”和“放下”不一样,“放弃”是丢掉,即丢下、抛弃原有的权力、主张、意见等。“放下”不是丢弃,不一定非要丢掉、抛弃原有的一切。不是要求做官为宦的非要抛弃位置,经商贸易的非要丢掉买卖,唱歌跳舞的非要扔下事业,而是要求其“放下”对地位、金钱、名誉等的执着。官员只要不执着权力,不把权力当作自己谋利的手段,而是作为为大众谋利的工具,就能修得大自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象板桥先生这样,在衙门修成正果的不在少数。“放弃”
放下与放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