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摘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摘登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编者按:作为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重要内容,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6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联、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等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从不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的研讨。乌丙安(辽宁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类认定有4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关键是在申报项目时必须严格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定义和范围,凡是不符合这些定义和范围的其他文化项目都不在申报之列,这是一条极其严格的规定,同时也是认定保护项目的关键。只要打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的第2页,按照那里列举的16种文化表现形式门类和一种文化空间门类选项,或者对照普查手册中编码分类的16种表现形式,就可以确定立项了。第二个关键必须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中的“文化空间”,是申报这类大型文化活动项目的关键。必须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用的这个专有名词的专指概念进行认定,因为它指的是每年固定周期性地在固定场所举办具有规模的民间传统综合文化活动,而不是指的某一个只有日常文化生活的乡村或地区。第三个关键必须保证选项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才是保证申报名录合格达标的重要关键。旅游产业的急速兴起,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被作为文化旅游的表演项目开发利用了,一些“伪民俗”公开宣传为“活化石”。因此,在我们的申报代表作名录工作中,必须“谨防假冒”,把求真务实的申报原则贯彻到申报各级名录的全过程中,才能达到申报名录的最终目的。第四个关键是必须把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纳入到整体保护的庞大系统工程中。任何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群众性、国际性极强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古老文明的中国更不例外。在工程的全过程中和所有的子系统中,几乎都要贯穿着专业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资华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论是与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发展密切相关。这并非意味着对已有的围绕“文化保护意义”的探讨已经满足;也非意味着对“意义”问题的教育、宣传已经满意;更非对唤起全民文化保护意识的艰苦性估计不足……但相比于上世纪“经济热”形势下,少数先觉者忧心忡忡地为文化保护奔走呼号;相比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保护工程开展以前的状况,特别是鉴于2004、2005、2006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势头,关注其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尤显必要与迫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论探讨包括下面几个重要方面: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迥异又相关连的特征;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呈现方式、传承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与人的思维、理念、意绪、情感、习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对它的保护面临更多的困难;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与“无形”;四、依据不同文化艺术载体的特质,研究、实施对其保护的方法;五、提供具体例证――以舞蹈生态学原理阐释对舞蹈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系统方法论;六、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宏观生态环境的要旨;七、民族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本原性,其承载与传衍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因此,“新农村”发展战略,应把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创造、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享有其传统文化成果――成为农村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民众自然而快乐地参与文化保护,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保护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的思路,并不局限于农村……)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既然属于遗产,就必须按照历史遗产的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对待遗产的观点去认识、评价和保护。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定的物化形式,不是用文献方式传衍,因此只要存留发展到今天,就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必然产生时代变异。如果有地域的转移,还必然产生地域性的分化,产生地域变体,所以,与发生时期的原始状态已经有了差异,纯粹的原生态是没有的。保存是记录与描写它的现代状态,保护则是使其存留并发展。历史遗产都应当尽量按原样保存,但不一定都需要继续发展;需要继续发展的那部分精华能不能发展和如何发展?让它自然发展还是人为地规约使它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先从理论上弄清楚。遗产的起死回生必须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促进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自然发展需要保护它的生态,而有些非物质遗产所以濒危正是因为使它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已经消失了。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生态环境都难以再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否则,保护的泛滥会产生负面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摘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