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名师论坛演讲稿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教学,让课堂教学成为创造性劳动河东教育中心翟贵玺一、两种劳动的不同价值朋友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公园里长廊的彩画所付劳动报酬很低(包括颐和园、北海),而一个著名画家的作品却价值连城,劳动价值的反差如此之大,原因何在?那就是因为前者属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画者被称作“画匠”,而后者属于创造性劳动,具有高附加值和升值潜力,故而画者被称作“画家”。我认为教学也是如此,成败得失就在于教学过程究竟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还是师生共同的创造性劳动,如果你的课堂教学属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那就充满了匠气;如果历史课堂上能让师生的教与学成为共同的创造性劳动,课堂教学就充满生机和张力,从而形成学科特色和教学风格,那就具有了大“家”风范。二、必须改变历史教学中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的现状我们历史教学的现状怎样呢?仍有许多教师以讲授为主、满堂灌,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少提问,或是缺乏精心设计,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以知识教学为主,偏重课本知识、偏重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复述和记忆,甚至照本宣科,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较为忽视,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进行学硬背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唯一方法,师生都缺少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只能属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它充斥着压抑和窒息,学生的负担重、效率低。因此上述教学现状非改不行了。三、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师生的教与学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历史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践、资料搜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有利于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通过教学,赋予学生某种价值并能全方位多角度的不断提升这种价值,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付出创造性劳动。我认为历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首先反映在历史教学设计上,大到知识体系、教学结构的整体把握,小到教学板块的切换、如何导入、过渡、课堂提问、思考题、讨论题的提出、以及课堂小结的升华、启示的设计都应别具匠心。教学设计应关注人的发展,应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提供条件。能构建多维互动的活动教学体系,培养并形成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基础。因此三维目标的制定,绝不能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每个历史知识的学习、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完成相应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倡导教案的字数不必很多,能用表格来反映每个教学环节相对应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反思,更能说明教学设计思路的清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还应包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人们把课程窄化为“学科”、“教材”,甚至“教科书”,其实教师本身、学生、家长、社区、图书馆、书店、网络信息等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82中、32中的研究性学习时,我鼓励他们多角度的开发利用社区资源,82中的学生走向社区去搞调查,不仅搜集了资料还提高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32中的学生与专家座谈,使他们学会了
河东名师论坛演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