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鲁迅.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鲁迅鲁迅,李群玉,杜鹃,张远山,苍蝇鲁迅论: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张远山)风吹草低见牛羊,(斛律金)月落山深哭杜鹃。(李群玉) 鲁迅研究方兴未艾,读了不少当代青年学者的有关论著,我奇怪地发现,尤为论者津津乐道的,是所谓的“鲁迅的不宽容”,不仅时有微词,并且不时地直斥其非,使我不禁想起鲁迅小说《在酒楼上》那个“苍蝇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著名比喻,仿佛时代又回到了“非骂鲁迅便不足以自救其没落的时候”(《我和〈语丝〉的始终》)。然而正如鲁迅所说:“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着,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与苍蝇》)。然而我并非不平于高喊“宽容”的人们独独抓住鲁迅这一“缺点”不肯宽容。我的意见恰恰相反,“不宽容”恰恰是鲁迅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的最独特贡献。如果鲁迅是个奉行传统恕道的人,那么鲁迅就与那些饱读诗书的冬烘没有多少两样;“不宽容”正是鲁迅最独特的思想精髓和前无古人的文化品格,鲁迅正是以此傲立于文化巨人之列。否定鲁迅的“不宽容”,就是对鲁迅的根本否定,在此前提下对鲁迅的任何其他思想与品格加以肯定,若非不得要领,就是别有用心。一鲁迅幼年(十三四岁以前)家境较好,使他对世道人心的想象偏于美好,所以现实对他的打击总是令他意外,由于意外就格外孤愤,表现也就难免激烈。在性情平和的犬儒主义者看来,甚至有时是“反应过度”。然而,一辈子“反应过度”不仅不能说明鲁迅心胸狭窄、心理阴暗和睚眦必报,反而证明鲁迅天性淳厚、光明磊落,屡经惨痛教训而始终把人想象得太好,或至少愿意先把人想象得较好。由于这种想象始终与实际经验相差太远,给他带来了太大的心理落差和精神刺激,于是“反应过度”也就不难理解了。不妨先假设有三种人,第一种天性凉薄,对人阴毒猜忌,把人尽往坏处想,那么一旦证实所料不差就不会震惊,他还会相当得意于自己的先见之明。第二种人天性虽淳,但牛性不重,很容易在事实面前学乖,吃了几次亏以后,他就懂得了世故,服膺“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这种人年轻时可能把人想得太好,上当后也时常“反应过度”;然而一旦屡经惨痛教训,对人也就有了相当戒心(此即世俗所谓“成熟”),此后他也会像第一种人那样常常“料到”他人的算计,即便受人算计也不再感到意外,同时不再“反应过度”,但由于天性老实,心情还是沮丧的。第三种人天性极淳厚,“老实到像火腿”(鲁迅论王国维语),永远信任别人,永远把他人往善良处想,上再多的当都永远不会吸取教训,反而会激起他的牛性来:我就不信世上会没有一个好人!这种人终其一生,每次上当吃亏遭到攻击,他都会感到震惊和意外,于是愤怒就格外强烈,于是终其一生学不会世故,同时终其一生像未谙世事的年轻人那样对这类事情做出激烈反应,而且不时地会“反应过度”。鲁迅正是最后一种人,他自然是“蔑弃古训”(《北京通信》)的,而“防人之心不可无”恰是古训的镇山之宝。因此从他早年家道中落所遭亲属和乡人鄙弃开始,一直到他晚年遭同一营垒中“战友”的“背后一刀”,他虽自认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两地书》),即对普遍人性的判断太不堪,实际上却自始至终对具体的论敌乃至朋友的卑劣与自私、蛮性和兽性严重估计不足,因此永远对他人的攻击

关于鲁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angwei2005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