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理论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崭新理论,它以系统思考为利器,以组织成员活出生命意义为指归,引导人们通过科学的学习修炼,完成心灵的变革,进而促进组织的变革和持续发展。学习型政府是把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入到政府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理念,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重新定位和进一步改革。一学习型组织的涵义及主要内容I国内外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多种界定学习型组织概念的首创者彼得圣吉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哈佛大学教授加尔文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瓦钦思与马斯克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七C”特征:继续不断(continuous)的学习;亲密合作(collaborative)的关系;彼此联系(connected)的网络;集体共享(collective)的观念;创新发展(creative)的精神;系统存取(capturedandcodified)的方法;建立能力(capacitybuilding)的目的。复旦大学的王其藩教授和同济大学的张声雄教授是国内最早介入学习型组织研究的代表人物。王其藩教授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干、灵巧、信息化、层次少、柔性高、应变力强,能不断自我学习、革新、充满活力与创造力,能持续开拓未来的组织。”张声雄教授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使组织内的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II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来源及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它的最初构想来源于佛瑞思特在1965年写的一篇论文《企业的新设计》。在这篇文章中,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了未来组织模式的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组织开放化、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组织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组织内部的结构关系等等,从而开创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先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与组织的建构、发展等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佛瑞思特的学生,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建立起一种更理想的组织。在研究过程中,他除了进一步融入更多整体动态搭配的细节性技术外,还将一些新的创造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终于在1990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这也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正式诞生。此后,国外学者开始把研究重点从“组织学习”转向“学习型组织”:广泛探讨在企业、学校、医院、政府部门、民间机构等中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问题,并成立了许多学习型组织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的学习型组织应用研究学会等,还出版了《学习型组织》等研究刊物。在国外学者看来,“学习型组织”是注重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造未来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学习,因为学习已经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新的和开放的思考模式受到培育,集体渴望被释放,人们不断学会如何共同学习。从“组织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意味着人们对学,其直接意义就在于将学习理论从教育学领域引入到管理学领域。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发布的世界管理变革十大趋势中,“学习型组织”被列为“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学习型组织理论也被视为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最新成果。①III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彼得圣吉认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企业。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掌握五项学习型组织的技能:1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2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3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4团体学习——激发群体智慧;5系统思考——见树又见人。它们被称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其途径就在于随时保持创造性张力,而要保持这种创造性张力,就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愿望,使愿望与现状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就可激发员工不断创造与超越。“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强调自我向极限挑战,实现人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就
管理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