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修忍时如何行)修此等时如何行者,谓随修一能堪忍时,皆令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唯除令他安立于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说。修以上这些能忍的法时要怎样行持呢?就是不管修哪一种能堪忍的修行,都要具足六种殊胜和六种波罗蜜多,这样会使得它的力量最大,而且体性上是最完备,最是大乘波罗蜜多直达佛果的因行。先说具足六种殊胜:一、依殊胜:就是依菩提心来发起安忍,我是为了把一切众生安置在无上佛果乃至佛果的安乐中,我要取得佛果,为此我要好好修安受苦忍。也就是我特别要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等,比如现在气候很寒冷,但是我想我一定要忍苦修行,这个是从菩提心里面发出来的,是为了证得佛果而修波罗蜜多之行。或者被关在监狱里,每天都要遭受很多刑罚,这就是怨害。这时就要想:我为了利益众生故要成佛,为成佛故要修安忍度,因此我借这个机会要好好地修一下耐怨害忍。就像这样,有一个依的殊胜,也就是从这个根源或者大愿当中发起安忍的修行,这在缘起上是很殊胜的。二、物殊胜:就是说总的所有种类的安忍都要行持,特别是在修某一种安忍的时候,不要忘记总的安忍意乐。菩萨大行在安忍波罗蜜多上是要度越彼岸的,是要全分修持的,这是普贤大愿的表现,不会舍一分的,因此就是要一切行皆行、一切忍皆忍的这个样子。所谓“物殊胜”是指安忍的事物或种类,或者说它涉及的面殊胜,而且菩萨具有菩提的大志、普贤的行愿。比如说当受某一种病苦的时候,他的心量非常大,不仅眼前的病苦,总的所有的苦忍我都要修。或者在学一种法的时候要产生这种法忍,得到胜解,他也不会忘记总的修忍的意乐,他会说世俗胜义所摄的所有的妙法我都要发生胜解。这表示他的心不局限在某一个法类得少为足,而是要遍行忍法或者忍的道行。三、所为殊胜:就是修安忍的目的是为了给法界的一切众生成办从现前到究竟的所有利义。所以他的目的是最大、最好的,就是为了成办这件事而修安忍。这是在所为或者目的上要达到最好。四、善巧方便殊胜:就是以无分别智来修持,对于初发业者来说,是以通达法无自性的智慧来摄持,所以空慧等就是修忍的方便。也就是说,如果已经知道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那么在别人毁骂的时候,能毁骂者、毁骂的声音和受毁骂的自己等等都是空无自性的,以这种空慧的力量就能很好地忍住。这种空慧稍微有一点就很好办了,一观察毁骂的声音,都是一个一个的单字,在单个的字上面前字没了才出现后字,没什么实际的含义,哪里就骂到我了呢?或者想那个人的动作也是假的,是个影子,我也是一样,这样就以方便的力量很善巧地使自己能够安忍。并不是已经忍无可忍我还要压抑忍着,而是实际上根本就无所忍。诸如此类,就是以智慧摄持成为方便殊胜。五、回向殊胜:就是安忍的善根都全数回向于无上菩提。无论所修的生忍、苦忍、法忍哪个方面,日常的很多事情上修了以后,所有的善根,全都回向成就无上菩提。不是求人天福报,不是求小乘果位等等,这样在回向上就非常好了,将来就会按照这样来成满果报。六、清净殊胜:就是止息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很清净的行忍。再说修安忍需要具足六度:首先,要有把诸有情安立在安忍中的内涵,不光自己行忍,还要帮助有情使他也住在安忍中,这样就是具有安忍的布施。忍中有施这一分的内涵,能惠施、很慷慨、很大方,能把别人也安置在忍当中,这样在行忍的时候有舍的德相。在行忍的时候要防护、止息内心生起二乘的作意,也就是行忍不是为自己求解脱等,心守得很好,不落在小乘作意里,这就有了戒的内涵。再者,在行三种忍的时候,面对各种境界,心不动摇,这是忍的安忍的内涵。比如在行耐怨害忍的时候,各种怨害的境界出来时,心不动,就是在安忍度的修行里有了忍的德相。在行忍的时候不得少为足,为了使安忍加倍地增长,发起很强大的欲乐,这就是有了忍的精进。也就是在行忍的时候,有内心勇悍的内涵。在行忍的时候,心专一趣向修行,不杂小乘的作意,而且把安忍的善根回向大菩提,这是具有了安忍的静虑的内涵。在行忍的时候心能定在大乘的道上面,不落在别的散乱上,这是有定的德相。再者,行忍的时候,知道能忍、所忍、忍三轮都是像幻化一样,有智慧明了,知道三轮的相都是空的,没有实体。这样就有忍的般若的内涵,也就是行忍的时候,有般若明照的慧的德行。像这样,在行忍当中有舍、有戒、有忍、有进、有定、有慧,一忍中不失这六个德相,就叫一忍中具六度,它的德行完备的原因,使得行忍最有力量。(五、此等摄义)第五,此等摄义者,以上安忍修行的摄义,在任何一个波罗蜜多的教授里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展开眼光,知道从现在下手处一直走到无上菩提之间的心理的建设,好比要建一个菩提大厦的时候,要注重根本、目标和当前三个要点。根本上,这种要建成大厦的志愿一定要让它增广,不能丢掉;目标上就是要一直朝向它的最高层;在当前的下手处要积极地开展,应做的就做,做不到的作为所愿也不放弃它。这样子在心理上面是良性的状态,由于等流的作用,逐渐上去的时候,
(四、修忍时如何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