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学教育]读王维《鸟鸣涧》诗摭.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学教育]读王维《鸟鸣涧》诗摭江西省泰和县沿溪中学张清嵩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是一组以友人所居环境为题材的山水诗,其第一首是《鸟鸣涧》。关于这首诗,人们有好几种理解。笔者主要想从诗歌的内容的意境方面谈谈自己认识。第一种理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诗句点明了时间:春夜;突出了周围环境特点:静。由于静,才使人感到山谷的空旷幽雅;由于静,才使人连桂花飘落的情形也感觉得特别清楚。“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写了几种景物:月、鸟、涧,突出写月明。由于月明,才使人产生外出游逛之情;由于月明,才把山鸟从巢中惊起;由于月明,才把山、涧照得如同白昼;由于月明,才使山鸟在涧边时时鸣叫。“时鸣”二字,说明作者并非一时而是久久地欣赏着这春夜月下的一切,表现出他对这静谧夜色的喜爱和留连。这鸟声在春山空谷间依稀回旋,婉转清脆,更突出了山的空旷,夜的宁静:宛如在这春山月下奏出一支悦耳动听的“夜鸟鸣涧曲”。鸟声划破这春夜之静,更反衬出这春夜之静,为这春夜之静添了传神的一笔,使人更觉此时此地此境的心旷神怡。这种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之妙,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六朝王籍《入若耶溪》诗中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所写是白日景致,王维所写是月夜景致,二人诗各有千秋,而表达时所用相反相成的手法,则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对此诗的第一种理解。然而这里却存在着矛盾:诗中所写桂花,一般秋季开花。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秋佳节桂花香”。农历八九月,多属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时节,桂花一般在此中晚秋时节竟相开放。古人作品写到桂花,也都与秋相关。如李贺诗“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柳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这些诗歌中都把桂花与“秋”联系在一起,可是王维此诗中却把“桂花”与“春山”、“春涧”联系在一起,着两个“春”字明点其为春天而非秋天,这不是与事理相矛盾吗,第二种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诗选》是这样注释的:“‘桂花’亦称木犀,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当是春日发花的一种。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这样,这个矛盾算是圆满解决了。这是对此诗的第二种理解。但若细细推敲,问题却仍然存在。查《辞海》:桂花一名木犀,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书中引《本草纲目》:“时珍曰:‘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书中还引《南方草木状》,也说桂有三种如上。这里有银桂、金桂、丹桂几个品种之分,却未有春桂、秋桂、四季桂之分。当然,经人工培育,桂是可以有春桂、秋桂、四季桂等各类品种的。但是,本诗作者是唐朝人(公元701—761),距今一千多年。是否在一千多年前,桂就有春桂、秋桂、四季桂之类品种之分呢,看来很难确定。此外,桂花是絮状花,很小,它萎谢零落时,人们一般是难于察觉的;既落,则必有一定程度的风;而有风,则与下句“夜静”之“静”有点不和谐了。至于“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的说法,对于北方气候特点来说(大概王维当时尚未到过南方),也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开花的桂”,直开到“春深花落”吗,看来这种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第三种理解。《唐代绝句赏析》一书,(刘学锴等著,安徽人民版)中认为把桂分为春桂、秋桂、四季桂等“这种考据不免拘泥”,认为王维诗所注意的是诗歌的形象性。“诗中之所以写桂花,而不写别的花

[中学教育]读王维《鸟鸣涧》诗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0-01-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