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鲁迅先生《风筝》说课稿.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风筝》说课稿一、说教材,紧扣课标订目标。《风筝》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记叙文,作者是大文豪鲁迅。本单元所选的几篇叙事文,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很深的感受以后才写就的。这些文章分别从读书与学习、创作与实践、自然与社会、家庭与亲情的角度,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启发读者努力去创造人生的乐趣和幸福。其中《风筝》是意蕴非常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文中的“我”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文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感悟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并理解文中“悲哀”的精神内涵。二、说重难点,把握情感为主线。本课重点在于领悟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所说的“悲哀”之所在,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我们认为,课文中所说的“悲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年少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是一个悲剧;2、中年时,想补过而不得,内心懊悔沉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3、精神遭受虐杀的人毫不觉悟,则是更大意义上的悲哀。因此,课程设计以把握情感为主线,紧扣“悲哀”二字,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合作探究中,领悟文章主旨。三、说教法,设疑激趣重引导。“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所记叙的童年往事,很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喜欢。但鲁迅的文章学生接触还较少,往往不易理解到故事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需要加以引导。因此,教法上采用教师引导、设疑、多媒体激趣、师生互动以及故意抛出错误想法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感悟和挖掘文章主题思想。四、说学法,自主探究思维好。新课程改革推行多年,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过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并通过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过程,自己领悟出文章主旨。五、说过程,合作学习效率高。教学过程意图和反思(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放风筝,在草地上奔跑,在河滩上嬉戏。但是,八十多年前的儿童呢?他们有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四分钟。“风筝”写了哪两件事?(1)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2)中年时,读书明理,无限懊悔,想补过而不得。激趣,悬念。速读能力,整体感知能力。结合“思考练习一”,概括能力。探究文

鲁迅先生《风筝》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sh309048309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20-01-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