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看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葛照金(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要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必须克服以往不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危机,倡导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三个基本维度;它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维度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意义19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急速推进,人类开始骄傲地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在19世纪的公众看来,“科学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其结果纵然缓慢却是所向无敌。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扩展似乎没有止境”〔1〕。但在此后的20世纪,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谋求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在产生诸多有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危机”的同时,人类也频频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膨胀,无节制地砍伐和战争破坏,大量地消耗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人类向自然索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工业文明使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历史给21世纪留下的最大课题是:人类需要寻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新的发展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和很有意义的观点、思想和对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这类问题的报告、书籍和文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其中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概念。并在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4月出版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采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环境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给出的经典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强调发展应追求本代人的公平和世代平等,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下一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基础—资源环境,要维护世世代代公平利用资源的权利。(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还要顾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乘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虽然每个有差异,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的速度也会有所区别,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必须依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因为“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3〕。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因此,“协调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