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厢记崔莺莺,同一个人,却有两个身份,三种性情,因为,崔莺莺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现实人物和文学形象,她在文学里活了五百年!于是,有现实里的身份和文学里的身份。现实里的崔莺莺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西厢邂逅恋人。莺莺身份之迷元稹《莺莺传》中女主角崔莺莺的身份究竟为何?大致两种说法∶一是寒门闺秀,二是妓女。首先从莺莺的家庭状况∶是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崔母)其子曰欢郎,可十馀岁。因此,我们知道莺莺之母郑氏为寡妇,生有一子一女,男为欢郎,已十馀岁,女为莺莺「生年十七矣」,而且家庭的经济状况算是富裕,养有许多奴仆可供使唤。由此观之,崔家应非所谓的「寒门」。然而莺莺究竟是不是个大家闺秀?还是其实是个妓女的身份呢?我们见莺莺写给张生之书信云∶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由此可以试著描绘出莺莺日常的生活状况∶崔家显然时时有访客出入或常有宴会举行,故莺莺常处「于喧哗之下」,而她显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故「勉为语笑」-勉强地应和这种热闹的场面,何况她还「闲宵自处,无不泪零」,试想一个「闺秀」怎可能时常抛头露面?崔母又怎可能不顾礼教,时常强迫自己女儿出来见客呢?古代所谓会真诗与游仙诗一样,都是文人赠妓女的诗篇,而张生所作的会真诗三十韵,也是为了作诗以记崔娘事,如此推断,莺莺该是妓女一类人物。详见张生会真诗三十韵部分诗句∶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这样的露骨的情欲描写,也唯有妓女方能配得。虽然极不愿意让莺莺这么美好的女子,有任何的污点,但莺莺身为妓女应属事实!《莺莺传》布下些许隐藏的线索,说明莺莺的来历并不单纯,这点我们不能忽视。若是如此,作者元稹为何要故布疑阵呢?理由有三∶「李娃传」、「霍小玉传」等,皆属于抬高女性地位的作品,而且女主角的身份都是妓女,霍小玉曾自言∶「妾本倡家。」作者的创作总是跟著时代风尚来走,因此当时有许多文人投入撰写关于妓女的作品,《莺莺传》也是其中一篇。二.《莺莺传》是元稹自身爱情生活之写照,虽然文中不时流露出炫耀其艳遇之心情,但也可见得他对女主角莺莺是存有愧疚之心的,否则不会透过莺莺之口说∶「为郎憔悴却羞郎」以责备张生,不无自责之意。,但元稹对女主角必有相当程度的感情,所以不愿明写其为妓女身份,而以莺莺遵守礼教、是个闺秀作为幌子,美化她的身份,事实上,答案已藏在文本之中了。也许元稹对化名莺莺的过去恋人确实有情,也有后悔的成分在,因而使他生出这样的感叹,其离思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他这样刻意隐瞒莺莺的真实身份,其实蕴藏了多少对昔日恋人的爱与悔恨啊!这或许是元稹的难言之隐,不足为外人道也!崔莺莺的形象特征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一,《西厢记》的创作背景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压卷之作,一经问世,便在当时剧坛和文坛引起轰动,偶“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赞誉。《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它叙述一个青年书生张生偶遇美貌女子崔莺莺,两人私下相恋的经历。后来主人公张生为了前程,遗弃了和他相恋崔莺莺,他对莺莺是始乱终弃,而莺莺的结局则是嫁给了他人,故事最后张生居然发了一通“女人祸水”的议论,说莺莺是“尤物”、“妖孽”,并认为自己的遗弃行为是明智之举,是“善于补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此说十分恰切。《莺莺传》很投合一般文人的口

《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