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照深山.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李桂林、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 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才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峭壁上的“夫妻学校”——记李桂林、陆建芬感动二坪的16个瞬间 关于青春,文学大师莎士比亚说:“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过这短暂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高尔基认为:“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对汉源人李桂林而言,他同妻子陆建芬耗尽16年青春、坚守大渡河峡谷二坪村小学,为边远彝村所做的一切,是他们人生“一部绚丽的乐章。” 为了一个承诺 1990年,四川省甘洛县乌史大桥乡党委、政府决定恢复停办已10余年的二坪村小学,让当地的孩子重新获得受教育机会。跟大渡河峡谷其它彝族山寨一样,二坪村山高路险、交通闭塞,群众生活非常艰苦。李桂林说,当时“由于公办教师调不去,当地又找不到识字能教书的,因此只好到外地去聘请,但都因二坪条件差、工次低,彝族娃儿不好教而拒绝,有的被‘路’吓退。乡村领导非常着急,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四处打听,八方查访,终于找到我。”这年25岁、高中毕业的彝族青年李桂林,出生在四川省汉源县乌斯河镇, 1985年曾被本镇一所村小聘请,当代课老师。由于工作上认真负责、成绩突出,李桂林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二坪”是大凉山最边远、最艰险的彝族山寨,位于大渡河峡谷海拔约1800米的悬崖上。从李桂林家去二坪村,首先要徒步到乌斯河,再沿大峡谷下行,过简易吊桥、穿田坪彝乡,攀上令人眩目的五道云梯才能到达。二坪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道让山外人望“路”生畏,自然阻断了本地与外界的联系,形成经济文化落后,社会治安恶化的局面。就在李桂林上山的前3月,该村发生了一起特大凶杀案,罪犯一连杀死6人、杀伤2人,造成震惊州、县的特大恶性刑事案。事后究其根源,身为党员、副村长的木基叶子缺少文化,不能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最终酿成惨不忍睹的悲剧。 当年快开学时,李桂林对父母撒了善意的谎言“我去看看,如果路实在太险,条件实在太差,马上回家。说话算数!”父母答应了。他跟对方来人一起,走过晃荡的索桥,攀上令人生畏的天梯,心中有胆怯、有后悔,为了兑现自己投身山区教育的诺言,李桂林手脚并用,终于爬上了二坪村。听说老师到来,二坪山村沸腾了,同时惊呆了初到这里的李桂林。“此时,一幅凄凉的景象映入我眼帘:老大爷们光着脚,披着毡子,叼着烟斗;老大娘们披着羊皮,背着孩子,衣服破烂,袒胸露乳;七、八岁的孩子不论男女,大都光着屁股,晒得黝黑发亮;住的大都是茅草屋……”李桂林说:“一股莫名的心酸让我落泪,大家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即将进入21世纪,我们的同胞还如此贫穷落后,在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我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决心。” 高崖上的坚守 停课十年的二坪小学,校舍破旧、门窗残缺,甚至还有用山竹编绑、
烛照深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