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中文摘要委婉语(euphemism)作为一种辞格起源于古希腊。从辞源上讲,euphemism分为两个语素,eu-表示“好”或者说“典雅”,-phemism表示“言语”,合起来是“好的辞句”的意思。有“好的辞句”,就有“不好的辞句”。“不好的辞句”称作禁忌语(taboo)。禁忌语是“在正常的语言使用中被认为不合适的”并且“应该在公开场合加以禁止”的辞句。既然委婉语可以代替禁忌语,为什么还有必要让禁忌语继续存在下去呢?我们认为有两个理由可以解释委婉语和禁忌语并存的现象。一是因为委婉语和禁忌语虽然在在特定语境中具有同指关系(co-reference),但它们在语域(register)上有不同的分工,或者说在使用场合上具有互补性。另一方面,现代语言学从索绪尔开始,废弃了规范主义(prescriptive)的传统,描写主义(descriptive)成为现代语言学学科理念的基础。现代语言学的使命是“客观地”描写和解释业已存在的语言现象,而不是给语言立法。所以禁忌语的存在和委婉语的流行一样是合法的。作为语言学工作者,我们无权干涉。给语言立法是政府行为,比如,政府可以规定一些“文明礼貌用语”,或者是“窗口行业服务忌语”,并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加以推广。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关系是相对的,没有永远的委婉语,也没有永远的禁忌语。由于委婉语只是语言形式层面的换用,并不改变对语义内容的指称,所以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委婉”的功效会逐渐丧失,委婉语可能成为新的禁忌语。当然,委婉语的更迭在时序上可能交叉叠合,即新的委婉语出现了,原有的委婉语还可能使用较长一段时间,所以确定一个准确的时间分界点是勉为其难的,但无法否定的是委婉语像穿衣服一样,新的总要取代旧的。当然,我们的断语只是从语言形式的层面来说的,我们无法忽略的另一层面是语义的改变,主要是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的改变。我们认为,用委婉语代替禁忌语只是暂时的回避,内涵意义的升格(elevation,即从不好的变成中性的或者是好的)才是破除禁忌的根本办法。 ii此前对委婉语进行分类一个共同的缺陷是形式(form)与语义(meaning)混杂。我们认为,只有区分形式与意义,我们才能了解委婉的形成机制和解读方法。所以我们把委婉语分为两类,形式的换用(substitution of form)和语义的迁移(transfer of meaning)。所谓形式的换用,是用较生僻的词汇形式代替原有的词汇形式,新的词汇形式不指向新的语义内容。语义的迁移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隐喻迁移(metaphorical transfer)和非隐喻迁移(non-metaphorical transfer)。隐喻迁移的基础是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的相似性,本体对应禁忌语,喻体对应委婉语。转喻性质的委婉语是用时间、地点等代替不愿提及或不便提及的事件,如用“靖康耻”指北宋二帝被掳的事件(时间指代事件本身),用“风波亭之事”指岳飞蒙冤的往事(地点指代事件本身)。提喻行使指称的语义功能,所以提喻一般是名词性词汇(隐喻与此不同,可以是对动作过程的隐喻性描述)。名词词组的空位是不具体的,可以填入不同的终端词汇(terminals),假设可以填入的终端词汇有十个,那么指向某特定词汇(即禁忌语)语义内容的可能性就只有10%,禁忌语的语义内容就被模糊化了。提喻的另一种形式是用较小的语义范畴代替较大的语义范畴,在委婉语的语义构成中,这种形式的提喻也是常用的手段。但我们发现,这种形式的委婉语在解读策略上与上面提到的另一种提喻不对称。本文提到多种形式的委婉语,我们为这些不同形式的委婉语评出个优劣。我们认为:1、有语义迁移的委婉语比形式层面置换的委婉语更成功,更好,因为前者能“文过饰非”,后者只是“换汤不换药”;2、各语义单位均提供语义迁移的委婉语优于只有部分语义单位提供语义迁移的委婉语,因为不提供语义迁移的委婉语词汇属于形式的羡余(redundancy in form),所以siphon the python比sanitary engineer更能实现委婉的功效。3、语义要素实现良性迁移的委婉语,即对禁忌语中语义要素加以美化的委婉语,如用siphon 和 python对urine加以美化的委婉语,比借助空位语义迁移的委婉语更成功,因为空位是中性的,它只是消极地回避而不是积极地美化;4、词汇化程度较高的委婉语比词汇化程度较低的委婉语更成功,因为前者 iii已经约定俗成,固化程度(entrenchedness)较高,较容易被接受;5、对于词汇化程度较低的委婉语来说,透明的比不透明的更成功,如sanitary engineer比kick the bucket更好,因为前者能进行语义迁移,后者的语义约定俗成,字面意义已经并不重要
委婉语及其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