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 论文 作者:曹玉华 2011-12-253:37:17 [摘要]本文提出要全面、系统地把握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以促进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关键词]小城镇;农村;城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5-0038-02小城镇处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加强城乡联系的“中转站”。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得以迅速兴起,它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乡镇(即政府驻地小城镇)数量减少,基层政府驻地小城镇总量减少。我国的小城镇主要由建制镇和乡镇组成,此外还有少部分非政府驻地小城镇。从1988年到1999年,建制镇从10,609个增加到19,184个,乡镇从45,393个减少到25,557个。由于乡镇减少的数量大于建制镇增加的数量,建制镇和乡镇的总数从1988年的56,002个减少到1999年的44,741个。乡和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由于行政中心在我国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村庄发展成了小城镇,但基层行政区划的变动和乡、镇数量的减少还是导致了我国小城镇总数的减少,这与人们通常的想象正好相反。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逐渐进入以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与农村非农化不相适应,但近年来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向已经出现。我均非农业人口有6,618人,并且有很多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下。乡镇的规模就更小,1992年乡镇的平均人口为1,7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398人。目前乡镇企业已有8%分布在建制镇,12%分布在集镇,80%分散在村落。虽然大部分乡镇企业分布在村落中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比起1992年来,更大比例的乡镇企业集中在了小城镇。随着改革的深入,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乡镇企业实力的提高,这种集中的趋势还会加强。,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在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建制市、镇的数量增加,单个市、镇的规模扩大。就建制镇而言,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或城镇人口都在增加,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但是,虽然已有的建制镇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建制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扩大,新设置的、规模小于原有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建制镇,却会使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减少。从1990年到2000年,。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将“严格限制建制镇的审批”。这一政策将促进建制镇发展方式的转变,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如果把全国面积划分为市域(不包括市辖县)和县城两大部分,我们发现近10多年来,建制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市辖建制镇的数量增长远快于县辖建制镇的数量增长,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比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有更大的提高。由于市辖镇的数量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