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直街摘要: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的波涛,推动着现代文明的前行。它更是经时间沉淀下的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当前,伴随着经济化建设的步伐,许多古城和文物遗址都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关注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保护这一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本文对小河直街这一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调查,希望通过对现状、规划手段、规划成果以及与国内外相关规划的对比与借鉴,唤起大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促进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重要的是它蕴含了深厚的历史遗存,有较完整的环境风貌,能够相对全面地表达城市的历史信息,,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价值性。所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希望将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畅扬出去,同时也对历史街区的相关规划找出不足与可鉴之处,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积聚更多的力量。(图1)调查思路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单位访谈,实地观察、拍摄,上网查询,资料查阅等多种调查方式以及分析手段,力求获得准确详实的一手资料。以访谈为主,调查不同人群对历史街区的需求,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变得鲜活,同时也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不断完善。(图1)(图2)小河直街3D效果图02在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这一调研课题下,从历史文化及风貌的完整性及相关规划措施的完善性等方面考虑,我们选取了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的小河直街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同时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方面,小河直街改造方案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其在风貌的保持,文化的保护,历史的传承等方面的改造意见都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图2)(图3),西临和睦路,南临小河路,北临长征桥路,长360米。(图3)(图5)酱园(图4)茶馆03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小河直街为中心,沿运河、小河分布的民居和航运设施整体风貌和空间特征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应属于整体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南宋时期。早在南宋时期,小河地区就是物资集散地,河、路转运地,物资储备地。明末清初,河埠码头出现了勃勃生机。到了清代的中晚期,这里开始重新发展,餐饮业、茶点业、百货业等渐渐兴起。茶馆(图4)、打铁店、盐铺、酱园(图5)、蜡烛店等各行各业都在小河地区扎下了根。作为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这一阶段的小河直街所留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商铺建筑,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元素它是一条集中反映清末民民居住生活文化、生产劳动文化和运河航运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是运河市井文化的缩影。小河民居作为清末民初所建典型的水乡民居,属运河商埠文化,即一河两街格局,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是下店上宅的典型。现存现存的街巷为民国改建,宽四到五米,数百米长。其历史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多样,应该作为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的重要历史文化元素此段街区原有住户286户,改造后第一期回迁居民有96户,文化艺术创作室截止调查当日有12间,具有文化特色的餐馆茶楼等18家。抽样调查的50人中,涵盖多种业态人士。退休老人占56%,科研研究者29%,自由者3%,医生5%,茶艺师3%,总助4%。(图6)(图6)访问者职业统计据我们调查所得,小河直街在一期工程中采用“修旧如旧”的改造方案,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小河的原有面貌。居民反映有80%的房屋是采用了“旧包新”的修缮办法。(1)建筑的年代04这里的原有建筑都比较古老,据一位老居民介绍小河一侧的两幢建筑都将近有200多年的历史,也有将近100多年历史的,还有不少都是建于民国时期。悠久的历史展现了小河的深厚文化底蕴。(图7)(2)建筑的质量(图7)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古朴风貌,一些古老的元素基本得到了保留。但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进行了加固,采用了砖混结构,同时修埋了排污管道,设计了专门的卫生间和厨房,还考虑了老房子的防火安全、隔热隔潮、通风排气等。(图8)(3)建筑功能分析由于改造后居民回迁了一半,所以有一半的房屋空着。这一半的屋子有的被用做“下店上居”搞民俗,有的由居民将其出租,成了文化创意工作室,当然也还有不少房屋被闲置,建筑的功能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图9)(图8)(图9)05类型街区主入口街区节点半边街平面体现小河直街改造地块地势平坦,但较长征桥路而言具有一定的下沉度。由于改造范围较小,主入口街段不是很宽,将近四五米,起到联系交通、集散以及构筑标志性景观的功能,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公共活动及服务。入口街道,两侧房屋的排列,营造了狭小的街道空间,沿路口轴线呈线性由一侧发散,但在狭小的空间内,街道蜿
小河直街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