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第一章总论一、规划编制目的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2001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活动。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编制《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二、规划编制背景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1999年1月编制完成,于2001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活动,促进了六盘水市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上一轮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继续指导未来六盘水市城市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通过总体规划修编加以引导和协调。(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及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给六盘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六盘水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西电东送”工程。六盘水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主要地区之一,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西电东送工程为六盘水进行大规模的煤电开发和综合利用煤炭、水能资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批重点能源项目落户六盘水,极大地促进了六盘水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制定大量的优惠政策并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接替区,加快了六盘水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1、依托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发展,六盘水的区位优势得到凸现和提升;2、泛珠三角12省市区的经济合作,为加快六盘水资源优势的转换提供了市场需求,六盘水与东部发达区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3、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为西部邻近省区的物资流通和产品贸易提供了机遇,六盘水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日益重要。(三)贵州省新的发展战略的提出4、在《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省域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六盘水建设成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六盘水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贵州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西部(毕水兴)循环经济带的建设,提出把以六盘水为重点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重化工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或陆续开工建设,将为六盘水市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四)区位优势更加突出2002年,六盘水市铁路“三线一站”(株六复线、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六盘水南编组站)建成后,六盘水处于华南、西南铁路交通的交汇点,形成了北上四川、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的铁路大“十”字,六盘水已构筑成为我国西部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随着六沾复线、南昆复线及镇胜高速、杭瑞高速、水盘高速等公路的建成投入使用,六盘水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为快捷,区位优势将更为凸现。(五)六盘水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产业结构的调整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包括六盘水在内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以煤炭综合开发为主的重化工基地,走“煤-电-化”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对六盘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加快把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高载能等产业,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六盘水市已经形成较强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步入了重化工阶段。大力发展煤化工等产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煤化工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2、六盘水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三项重要指标增幅连续保持贵州省第一。3、城市辐射能力增强近5年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城市道路、供水、防洪、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品位得到提升,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中心城区基本具备了建设大城市的雏形和条件。三、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一)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合理有序利用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控制与发展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2、坚持“五个统筹”。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区域、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