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孔圣人的“五宗罪”.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圣人的“五宗罪”孔圣人以布道行于诸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己任,以天下为公的情怀关注世道的乱与治。既然有如此的胸襟,这里还给他立罪,而且是五宗罪,似有离经叛道和忤逆的味道。但是,当看官强压怒火读完下面的内容,也许就有别样的感喟。学在官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培养的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经世致用”侧重于“势与术”的驯化。可孔老先生偏偏置“国家大义”于不顾,自己私自招起了学生,办起了私学,一改国家层面的子民、臣民教育之宗旨,把对教育的旨归集中到对个体生命心性的教化。而“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序列清楚地告诉人们,只有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行事,才能对江山社稷有所担当。毋庸置疑,老先生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偌大的“国家”,如果每个人都趋之若鹜,大行其道,都另立山头,纳生而授之,社会不乱才怪呢。个人的意志固然重要,个人的蓝图固然美丽,可一旦搅乱了格局,致使乱象环生,仁义之理可能就变成了功利之思了。教育社会化的功能,因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而异化成个人扬名立万的工具。既然是教育的自我心性的回归,那么我们的孔圣人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和模式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只要不违反国家纲纪的大局即可。这样,招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根据自我需要进行筛选;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如何进行组织安排,完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敲定;当然,尽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何时实现却遥遥无期。而“人类只有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进行更高级的精神活动”的道理,孔先生是明白的。所以,在招收三千弟子,对他们进行教化时,不是以“义工”的身份做善事,而是要收取入门费用。尽管孔圣人反复重申“君子取于义,小人取于利”,但为了维持私学的正常运转,把这项前无古人的创举延续下去,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至于如何收费,标准如何,只能在义与利之间进行权衡,进行取舍。因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所以,私塾教育一开始就被烙上鲜明的个人印记。虽然没有与国家的意志发生背离,但微观的擦边球孔老先生还是会不时打一点的。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因生产力的落后,经济发展的水平自然不高,缺衣少食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存在。但是,从众心理的作用,那些看到别家的孩子经过“不悱不启,不愤不发”的诱导与启发后变得明事理、知人伦,也都勒紧裤腰带,纷纷把自家的孩子送到孔圣人的门下,希望他们能够跻身七十二贤士之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高昂的门坎费,已经远远超过入不敷出的经济收入和生存的承受能力。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收入的一维和有限,开销的多维和无穷,让他们只能在贫困和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苛捐杂税不得不交,生活的家用必须支付,子女的教育当然要投资,有形的三座大山和无形的小山多重挤压,“白骨露于野”的惨状随处可见。目睹此景,以“仁、义”行天下的孔圣人,虽动恻隐之思,但完全义务性的教育和培养不可能。这样,私塾教育虽然在纯风俗、净人伦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生活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作,加工的产品是隐形的精神成品。而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进行教化的时候不能千人一面,整齐划一;同时,人是社会性的群体性动物,他们的存在离不开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再说,一个人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应单一指向学校教育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孔圣人的“五宗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yz12360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0-01-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