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经典佛语故事佛经中曾有著名的“拈花一笑”典故,说的是:佛在菩提树下与三千比丘拈花说法,众比丘都不明白佛所说之法(佛拈花不语),只有迦叶微微一笑。众比丘追问迦叶,迦叶答曰:“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会不可说,大约是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佛道高深,存乎于心,靠的是悟~佛法包容大千世界,出离精彩的事物往往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准确的辞藻去形容。事实上,当我第一眼接触到云岗石窟和恒山悬空寺的时候,感受正是如此,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欣喜和激动。实际上这个词在佛学里有很多种含义就象你这个问题就是着相了呵呵佛学里讲究参悟一切要用心眼去看就是不要去管事五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要在乎自己的心就好不着众生相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和尚在念经的时候风把树叶吹得哗哗作响有个和尚就说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是树在动方丈这时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树动而是你的心在动佛说:“众生平等”,“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不管是佛,菩提,人,修罗,饿鬼,畜生,乃至花花草草都是平等无相的。一只花和一个世界一样大,一个小小的木头也有菩提。注意,菩提是梵语。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然般若也是智慧的意思。不过般若是佛的智慧,菩提是非佛的智慧。菩提意译为觉道,觉是觉悟,道是佛道。般若指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
[修订]经典佛语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