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还在燕赵大地上盘桓,500年一个轮回,又有一位刚猛的壮士崛起在燕赵这片热土上,他带着本郡“义从吏兵”投入到一场轰轰烈烈的兴复汉室的运动中。只是,这位壮士在历史上留下的是“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俊朗形象,他豪放的一声“我乃常山赵子龙也”的威吓一洗前辈勇士的悲怆。虽然壮志最终未酬,但他见证了一个帝国从崛起到衰落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神勇和忠诚已足以使他不朽。他就是三国名将、河北正定人赵云。-----历史的天空在东汉这一时段多少显得有些晦暗。东汉末年,枭雄并起,犹如超新星一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爆炸,一个血脉贲张的时代拉开了帷幕,血性男儿用刀枪剑戟刺破了晦暗的夜空,赫赫战功成为他们的最高梦想。在灿若群星的英雄谱中,常山赵子龙以几近完美的表现展示出一位“战神”的风采。追随刘备有关赵云的最早记录见于陈寿撰《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因为蜀汉无史官,所以尽管陈寿平时即注意采集蜀汉史料,但《蜀书》比起《魏书》、《吴书》究竟显得单薄了些。好在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广采他书以入,颇能补原书不足。在《赵云传》中,因为有裴松之大段援引〈云别传〉的资料,使赵云的形象丰腴甚多,进而为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写作提供了不少饶有兴味的素材。据陈寿的记录,赵云先属公孙瓒,时在初平二年(191年)。《三国演义》里赵云首次出场时就是一个救主于危难的形象,后来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这一角色。时公孙瓒为袁绍战败,赵云让瓒先走,以一己之力大战袁军多名勇将,河北名将文丑见不能取胜,仓皇败走。后来公孙瓒问赵云:“你们郡人多投奔袁绍,你何以迷途知返来投奔我呢?”赵云回答说:“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我们不知道赵云是否长于经史,但赵云这次的发言显然很得体,不是徒以兄弟情谊相尚的一般江湖游侠所能比。当时,刘备亦在公孙瓒处行事,赵云与宽厚的刘备甚是相得。赵云因为兄亡奔丧,刘备以为赵云不会回来,与赵“捉手而别”,赵云辞曰:“终不肯背德也。”这句话首先可以理解为我赵云不会背弃玄德,也可以理解为我不会放弃我们追求德政的理想。后来因为长年长乱,兄弟妻子离散,赵云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十年时间,直到建安五年(200年),赵云与刘备重逢于邺城(今河北临漳),正式开始了追随刘备的戎马倥偬的生涯。在邺城时,两人是上下级,也是无话不谈的密友。一次与赵云深夜卧谈,刘备密遣赵云招募一批人马。赵云果不负主望,募得数百人,在袁绍的眼皮底下秘密筹划起自己的组织。赵云在积蓄力量时表现出的缜密得到了刘备进一步的信任。担任刘备“主骑”,大概算是警卫团团长。长阪坡上一声吼建安十三年(208年)对刘备来说是应该刻骨铭心的一年。这年的当阳遭遇战使他失去了心爱的糜夫人,唯一的儿子也险些殒身敌军,好在危急时刻赵云以他万夫不当之勇救得弱子。当时,刘备被曹军击,而十万军民行军缓慢,刘备带先头部队先期赶往,部分将领带着妇孺队伍殿后,两个夫人和儿子阿斗也在这支队伍中。刘备当时的窘迫真如他的祖上高祖刘邦当年被项羽所败,仓促之中为了车行迅速索性将自己的孩子推堕下车。在当阳时终于为曹操追兵赶上,队伍溃不成军。赵云的神勇在此时爆发了。如果说《三国志》中对赵云的扬名之战只是粗线条勾勒的速写的话,那到了《三国演义》里就变成了浓墨重彩的大写意
三国名将赵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