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导师:刘俊教授作者:张春阳专业:民商法学中国·重庆二〇〇八年四月1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换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文化理念的持续变化,传统的单一就业模式被打破,更为灵活、更富弹性的就业模式逐渐兴起,这使得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格局,出现了有别于传统就业模式下标准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劳动关系。这种新兴劳动关系的对于满足了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增加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调整具有诸多不适应性,也没有明确非标准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因此非标准劳动关系往往处于劳动法律及相关法律调整范围的边缘地带。法律调整的滞后甚至缺失,阻碍了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发展,也导致了实践中大量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现有法律调整,同时还要探索更适合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方法。基于这个目的,本文对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建议。本文分为三部分:非标准劳动关系概述、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种类和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第一部分是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述,为后两部分的具体论述打下基础。在这一部分中,首先是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基础性研究,介绍了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总结了非标准劳动关系具有劳动关系从属性弱化、劳动关系主体变化、劳动关系多重化和劳动关系短期化等法律特征。然后对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构成、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标准劳动关系具有的法律特征进行了总结,目的在于同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有利于完善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在对标准劳动关系法律特征总结时,重点分析了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这一特征,它包括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同时它也是认定劳动关系的首要标准。通过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比较,找出了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在劳动工时、劳动地点、劳动报酬、劳动规则、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区别。最后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产生及其挑战进行了阐释。非标准劳动关系产生在经济全球化、高新科技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模式变化、用人单位对用工弹性化2的需要、劳动者对灵活就业的需要、政府为缓解失业压力的推动等。既然非标准劳动关系产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必然会对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进行挑战。通过对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基本理念的分析,得出了在法律适用、劳动关系主体、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挑战。第二部分是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种类的介绍。首先列举了11种非标准劳动关系,并基于劳动标准、用人单位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和是否独立于用人单位就业,把它们分成了三大类。然后对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非标准劳动关系,包括劳动者派遣关系、非全日制用工关系、多重劳动关系、从属性减弱的劳动关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介绍了它们的概念及其发展,总结了它们的法律特征,分析了对它们的法律调整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最后部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法律建议。第三部分是对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的建议。首先,提出了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主要从劳动关系主体和劳动行为上进行认定。然后提出了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调整应具有的理念,即要认识到非标准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本质相同、维护非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等,具有了这些基本理念,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法律调整的方向。最后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并根据第一、二部分中分析的问题和总结的特征,在立法基本内容、劳动工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建议。关键词:非标准劳动关系标准劳动关系调整理念法律调整1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y,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 the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cept,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employment has been stricken by a new form of employment that is more flexible, this cause the diversification plication of labour a new kind of labour relation which is called non-standard labour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