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方向,努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是关键。有特色,才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独特的竞争力。有特色,才能产生示范辐射作用,才能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该镇在规划建设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时,认真排查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园区与集镇毗邻,东与兴化市、西与高邮市接壤,距省级交通河道鲁汀河、盐邵河、市级交通河道野田河较近,武花公路、新建的汤武公路从园区穿过,水陆交通便捷。二是土壤条件较好。园区土壤质量高,保水保肥性能好,氮磷钾比较协调,生产潜力大,园区周围15公里范围内无污染源,完全具备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条件。三是特色产品悠久。蔬菜种植、特水养殖在该地区已有若干年传统,而且市场容量较大。四是劳力资源丰富。全镇共有农业富余劳动力近7000人,能满足园区生产的劳动力需求。根据上述优势,该镇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的总体思路,规划实施“千亩百户双五工程”,即建成园区面积2000亩,吸引100户农户进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人,亩增纯收入5000元。建设年限为3年,其中2003年度建成面积600亩,2004年度建成面积600亩,2005年度建成面积800亩。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400余万元,共建成水泥路面20000平方米,水泥沟底衬砌水渠10000米,,架设电力线路650米,埋设PVC管道2000米,喷滴灌水龙头80只,抗旱排涝站1座。400亩启动区内,田、林、路、渠、涵、牌、栏等配套项目一气呵成,呈现出了土地平整、格田成方、路渠成网、绿树成行的新景观。园区内规划生产项目为五大类: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类1300亩,食用菌类200亩,果品类100亩,花卉类100亩,特种水产品类300亩。该镇以这些项目为样板,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并以此为辐射源,沿7公里长的武花公路、2公里长的汤武公路扩展反季节蔬菜,拟用3—5年时间,形成万亩反季节蔬菜产业带,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农业产业特色。二、以建立经营公司为基础,努力创新农业管理机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要充满生机、加快发展,创新管理机制至关重要。为创办好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该镇专门成立园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园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项目上争、矛盾调处等项工作。同时成立江都市苏武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公司由7个股东联合创办,注册资本为118万元,为一级法人企业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负责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引进、农产品销售、招商引资等项工作。目前,公司拥有专职工作人员3名,建立规章制度5项,并已申请注册“莲湘”牌蕃茄、青椒等6个农产品商标。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多元化开发”的园区管理新机制,使企业成为园区建设与管理的主体。企业化运作方式,为提升园区建设市场化水平奠定了基础。三、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努力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在现阶段,农业仍是弱质产业。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必须加大投入。而投入不能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过程中,该镇采取“三级负担”的办法解决投入问题:园区基础设施,如水、电、路、桥、涵、渠、林等由政府财政投入,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园区;生产设施,如钢架大棚等由公司投入,公司向承包户每年每亩收取700元大棚折旧费,所收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流转金支付、还贷、利润分红、滚动投入等;具体项目生产费用,如塑料薄膜、苗种引进、用工等由承包户自行承担。到目前,苏武农业开发公司累计投资218万元,公司正在步入自我投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四、以推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开拓销售市场。创办农业示范园区,最根本的目的是拉动农民增收。农民要增收,市场是关键。在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过程中,苏武公司既抓基地内部管理,又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对内,向承包户提供技术、种苗等服务,先后3次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汪教授前来讲授有关蔬菜种植技术,引进新品种20多个,引导承包户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对外,公司派出专人跑市场推销“莲湘”牌农产品,先后与上海、南京、扬州、泰州、高邮、江都等蔬菜批发市场建立销售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上海孙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扬州东欧高新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型关系,园区生产出的反季节蔬菜基本上在园区门口就销售一空。据测算,每亩纯效益可达5000元,用承包户的话说是“一年蔬菜十年粮,三年一幢大楼房”。,亩单产超3500公斤,,亩平收入7800元。后茬打算种植甜椒或黄芽菜,于11月底至春节前上市,这样,每亩大棚每
绿色农业产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