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情现象分析——以陕西省旬阳县茨坪村为个案作者:秦巴蝈蝈摘要: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崇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农村,农民历来对人情礼俗看得很重,注重婚丧大事以及其他礼俗上的你来我往,这种纯朴的礼尚往来曾经一直为社会所提倡,然而,现在的农村,人们在人情礼俗上的往来,由过去的讲感情型向讲排场型快速演变。应该看到,目前节日送礼、随份子已逐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交流亲情的目的,其背后蕴涵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增添了更多互相攀比和日益浓厚的功利色彩。尽管中国农民收入连续多年稳步提高,但“人情往来”过程当中愈演愈烈的“人情消费”却让农民大感吃不消。甚至成为农村人经济、家庭、心理甚至是生存上的沉重负担。提倡和引导农村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念,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对待“人情”,是当下急剧升温的与农村普遍生活实际不相符合的高昂“人情消费”的农村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人情现状维系原因正文: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时时处处充满着人情与人情往来,尤其在农村。适度的人情往来能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村人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情已不仅仅是作为维系情感的纽带这么简单,人情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人情消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甚至成为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农村的人情往来状况怎么样?农民的态度如何?农民是否会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放弃金钱维系下的人情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什么是人情,翟学伟认为,人情是一种由“亲情”延伸出来的世情,体现了一种交换关系,是中国人际关系基本模式(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心[1]。李伟民认为,“‘人情’包含的意义可分为三种:人之情感,所谓喜、怒、哀、乐之类;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互动和交往时与对方进行交换的资源(可以是物化、有形的,也可以是非物化、无形的);人与人交往相处所应遵守的规范准则,即人与人相处之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中的‘人情’既是一种社会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于人际交换的资源,是中国人人际互动的纽带和准则。文中所使用的“人情往来”就是在‘人情’定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具体是指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情感物质的交换。由于人情与礼物交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情往来往往伴随着礼物的赠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情往来就是通过礼物的交换来实现。一、关于礼物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研究礼物之流。他从经济交易的角度出发,认为礼物交换是一种互惠性关系。列维-斯特劳特以及萨林斯延续了这一传统,并提出了互惠的三种类型,即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和否定性互惠,并且强化了互惠原则的可计算性。关于中国礼物交换的研究,大都是和人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关于礼物在维持、再造和改变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如“关系”、“人情”、“面子”、“权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杨美惠对中国城市的礼物交换和人际关系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关于礼物交换的动机,我想有很多社会学精英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时过境迁,人情往来也会出现一些新变化。我现在试图通过对陕西省旬阳县红军乡的一个村庄——茨坪村的“人情往来”的具体分析,并初步分析人情在农村生活中的影响及后果,并对“农民能否逃避人情往来”作出进一步分析和思考,期望在此基础上对“人情”理论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茨坪村位于陕西省旬阳县红军乡,地处偏僻山区,
农村人情与送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