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时期王冰生平和著作约生于公元710~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后世因称王太仆。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术思想一、撰注《素问》,学传运气二、探微索隐,阐发医理三、,---补七篇大论学术思想---撰注《素问》,学传运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亢害承制是原属运气学说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王氏首先将亢害承制的理论联系到自然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六气相承制约是万物生化的重要保证,如失于相承则无所制约,必致过亢为害。学术思想---探微索隐,阐发医理“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二气常存,盖由根固”。是对内经阴阳互根问题的精辟论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是从不同季节阴阳互根的角度调摄法。学术思想---探微索隐,(1)对脏腑、经络生理的阐述“本藏之气”王氏认为五脏各有本气。“肝气温和,心气暑热,肺气清凉,肾气寒冽,脾气兼并之”。认识五脏的本气,对于探讨病机甚为重要。(刘完素)王冰认为不仅脾肺,肾脏在水液输布上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指出冲、任二脉与生育的关系。学术思想---探微索隐,(2)对病机理论的研究概括为四类:气动内成,不气动外成,气动内生,不气动外生。不同于“三因”之说。认为伤寒与温病不能混为一谈。温病、热病,就其病因来说,皆为冬伤于寒所致。但这种热病,与伤寒发热不同。伤寒发热的病机是“外凝内郁”。学术思想---探微索隐,,应以脉证为凭。辨明阴阳水火虚实,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学术思想---辨证与治则
晋唐时期备课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