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二)。到了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也就是公元1531年——1541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魏良辅他借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总结昆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山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唱曲的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但这时的昆腔也仅仅还是清唱。再到以后,昆山人有个叫梁辰鱼的,继承了魏良辅的成就。与郑思笠、唐小虞等等,对昆腔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到了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叫《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这个传奇。学习昆腔演唱的人,也是日益增多。从此“昆山腔”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四大戏曲流派了。到了万历年间,它的影响已从吴中,也就现在的江苏中部,已经扩大到了江浙各地。到了万历末年,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并且“声各小变,腔调略同”,也就是虽然它有一些差别,形成了众多流派,但是,昆曲已经成为主流。所以昆曲一跃就成为诸腔之首。昆腔后来传入北京,迅速取代了继北曲之后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它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同时也深入到民间,受到群众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被称为“官腔”。作为戏曲唱腔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实作为戏曲,唱腔是最重要的因素。唱腔是否丰富,是否优美,直接影响到戏曲的流传。就当前而论,黄幡绰所传的昆腔早已失传。顾坚所创的昆曲,也已成绝响。现在的人已难以评点这声腔的优劣。但是透过史料记载的蛛丝马迹,比如说,明魏良辅。“唯昆山为正声”“善发南曲之奥”他是“唯昆山为正声”,“善发南曲之奥”,就是奥秘的意思。明代顾元起,记载说是“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明代徐渭,曾经记载过“听之最足荡人”。它能够荡人心魄的,震撼你的心灵。从这个记载来看,我们就可以体味出,昆曲它的艺术优势和魅力。明代魏良辅锐意革新,贡献确实是很大的。他非常喜爱昆曲,然后寄寓太仓,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卧薪尝胆,最后,为昆曲的新生呕心沥血。他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洗尽(尽洗)乖声”,也就是清除了所有的违背音律的“倒字腔”,从而达到了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第二“调用水磨”,也就是把曲调设计得委婉细腻。像“水磨”的效果那样,软绵滑润。第三“拍挨冷板”,也就是制订舒缓的清唱板式,并交给鼓师指挥。鼓师相当于现在乐队的指挥。节奏、板眼基本都是以他为准。使得昆曲的声腔,优美动人。第四,将昆曲语言改为“中州官话”。因为咱们知道吴地方言和中东州话区别是很大的。想在北方流传,必须得用北方人听得懂的话。因而除去了在大范围之内,流传的这种语言障碍。此外,选曲笛作为昆曲的主奏乐器,与“水磨腔”珠联璧合。笛是一种竹音,又分两种,一种叫曲笛,一种叫梆笛。曲笛长,音较低;梆笛短,音比较高。什么叫梆笛呢?就是伴奏河北梆子的笛子,声调非常高亢,基本上没有低音。一般都是演奏慷慨激昂的武戏,还有激烈感情冲突的那种剧情。而昆曲,它曲调比较舒缓,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艺术形式,更适合于古代士大夫的那种生活节奏。经过魏良辅的这一系列的改革。昆山腔,它就从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式的低迷的这种艺术形式,升华为一种可登大雅之堂的正声。一时昆曲名望陡增,知音者众,好多人都喜欢,出现了
中国戏曲文化(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