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民谚论自然灾害对游牧经济的影响.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民谚论自然灾害对游牧经济的影响一、“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游牧经济本身的脆弱性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财富从其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来看,牲畜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而存在的,牲畜的多寡可以代表一家牧民的经济水平。牲畜作为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根本,如同农作物之于农业民族一样,它的繁殖好坏直接关系到游牧民族的生存。历史上常有“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的描写,可见牛马等牲畜与游牧民族之利害关系。“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形象地道出了游牧经济的脆弱性。《旧唐书》中有“突厥兴亡,唯以牛马为准”,随后又记载说“六畜疲羸,人皆菜色”,最后得出突厥不久将亡的结论,果不其然,随后东突厥被唐所灭。国即如此,以牛马富,可侵掠中原,而牛马少,自身难保。《元史?明宗纪》载“天历二年(1329年)五月,赵王马札罕部落旱,民五万五千四百口不能自存”。可见以牲畜作为财富的象征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面对自然灾害牲畜的抵御能力极弱,十分容易受到损害,需要快速及时地被转移”。因此牧民用“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来形容游牧经济状况下,以牲畜作为财产计算的不稳定和脆弱。如果出现好的年份,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牲畜的繁衍也会变得异常好转,“牲畜上千,血水不干”的民谚很好地解释了游牧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单一性和脆弱性。二、“寺院的喇嘛听鼓声,草原的牧人看天时”———自然灾害的影响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和单一性是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结果。“游牧生产依靠于牧草,而牧草的生长要受到季节、气候、载畜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种对于自然条件有极强依赖性的生产方式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的。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损失将十分严重,因此当地有许多民谚都体现了游牧生产者对自然天气的关注和敬畏。如“寺院的喇嘛听鼓声,草原的牧人看天时”“清明节后落透雨,夏秋草茂牛羊肥”“牛蹄窝里水汪汪,天旱日子不会长”“蚂蚁搬家上高山,洪水将要到草原”“冬季飞禽忙搭窝,草原一定有厚雪”“战士抵不过一粒枪,富人最怕一场雪”等。历史上常见于北方游牧地区的自然灾害有蝗灾、旱灾、雪灾、寒灾,史料中也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史记》中记载太初元年(前104年)冬天“匈奴大雨雪,畜多饥寒死”,《汉书》中记汉宣帝时,匈奴壶衍鞮单于以万骑击乌孙,归来时“会天大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十一”,于是丁零、乌桓、乌孙乘其弱而攻,杀其人、马、牛羊,加上之前的恶劣天气,使得匈奴大为虚弱“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原来依附它的周边部落也四散而去,给匈奴以重击。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每一次的灾难都给匈奴部落带来了重创。到了唐初,兴起于草原的突厥部落也遭遇了同样的状况,唐太宗贞观元年“其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贞观三年“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同年,郑元壽入使突厥,回奏太宗“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今六畜疲羸,人皆菜色,又其牙内炊饭化而为血。徵祥如此,不出三年,必当覆灭”“无几,突厥果败”,即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由李靖率军擒颉利,东突厥灭亡。到了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但是北方草原地区自然灾害导致的后果仍然不可小觑。《元史》五行志中载“定宗三年戊申,野草自焚,牛羊十死八九,民不聊生”。其他的北方民族如党项、回鹘的衰亡也与自然灾害紧密联系,这与游牧民族自身的经济方式有很大的

以民谚论自然灾害对游牧经济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