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组互助模式探索课改有效之路-----大东二校课改实验感悟课改,旨在提高课堂的效率,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实现他自己可能的进步;旨在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感受和享受学习这一过程亦即这一生活。从2011年9月开始,我校在五、六年级开始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在借鉴和学习许多先进课改学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我校合作教研的成果,遵循“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的思路,组织课改实验教师不断学习、交流、实践、研讨,围绕“自主探究、合作互助”课堂的构建,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大课前预习力度,课上以生教生、生讲生、生帮生,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体验成功。并初步探索尝试总结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师生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小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继而有效借助学校集体教研活动的平台,进行名师引路课,骨干研讨课,并要求每位课改实验教师上好新课型的“过关课”,全年组实验教师共同参与评课、导课、改课,狠抓课堂模式的落实,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一、精心培养学习小组,为自主互助学习奠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上的改变,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小组自主互助”的课堂模式,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解决好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是实施课堂改革的一个先决条件。1、构建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的组建过程中,我校充分考虑到班额特点,每班大致人数为30-35人之间,这样,每班能够分成5-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在小组组成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组织能力、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因素,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组内互助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小组间交流、开展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便于管理,我们首先给每一名组员按学,从高到低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各组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其中1、2号为组长、副组长,能履行小老师的职责,负责落实一对一帮扶。这样将小组管理和学习任务分解,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小组学习的效率和效果。2、关注培养小组长。小组长培养是小组建设的核心工作。我们首先明确组长职责,班主任专门进行培训,及时发现问题,跟踪指导,一对一的进行教学,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小组长在小组学习中的带头作用、领导作用、组织作用、监督检查作用。使小组长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同时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激励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地做好小组工作。3、小组成员培训。在小组建设中,小组成员的培训也不能忽视,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指导,然后要加强互助、合作意识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差生学习,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给差生更多的学习、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4、转变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绩不再凸显,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
课改感悟2012.6.3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