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的选择(1,2,3)寒冷的冬季,鱼的进食及活动量减少,吃口轻,动作小以及在闷热的夏天,水体含氧量低和钓滑鱼的情况下,我首先选择小号的梭形漂:漂体细,长身长脚长尾。由于浮漂轻,能让饵料在水中下落的时间延长,形成一种动感诱鱼,在饵料到底5秒左右时,将竿前端下压缓慢后拖,造成二次动态诱鱼。若之后5秒左右无鱼问津,便提竿重新上饵垂钓。注意的是:饵料下沉即将到底时的截口小动作。在调钓目数上可以偏少点,一般调三目钓一目或一目半。当气温在10——20度时,偶有微风,水体含氧量充足,鱼群摄食欲强,活跃时,可选择号数偏大的梭形漂或棱形漂:漂体较粗,长身,长尾碳脚(竹脚也可),这种漂翻身快,饵料下沉速度也相对较快,可以钓中下水层的鱼,加快上鱼时间。调钓目数可多点,最好在5目左右,使线组绷得更直,让浮漂的剩余浮力增大,以避免因鱼多而乱所产生水流而造成的假信号,从而提高中鱼率。当然,也可选用软尾漂。当气压较大,水温在20——27度时,鱼情好,喜在中水觅食。这时可选用浮漂:短碳脚,短身,软尾的孔雀羽浮漂或短脚,短身,硬尾的竹脚巴尔杉木浮漂。这两种浮漂翻身快,便于第一时间抓住截口,配合拉饵术,可大大提高上鱼速度。在风相当大时,普通漂难以稳定。这时可采用竹脚,长身长尾的巴尔杉木浮漂或长脚长身长尾的碳脚芦苇浮漂。这两种漂吃铅皆重,在有风作用下的水中稳定性好,便于钓手们观漂垂钓。选择浮漂的小方法在你想要一支浮漂但又不知从何下手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是你要经常钓的水层:1:水皮漂-既钓接近水面的所用浮漂。此种漂为短竹脚+短粗漂身+短示标(即漂尾),追求的是翻身快(是指与钩饵同步翻身,下同)2:浅层漂-既钓中上层水域的所用浮漂。此种漂为短竹脚+比水皮漂略长的粗漂身+略长的示标(约十目左右),追求的是翻身快,钩饵降落时间长3:深层漂-既钓中下层水域的所用浮漂。此种漂为长碳脚或长竹脚+粗大漂身+长示标(硬尾约十五目左右,软尾约七目左右),追求的是钓饵快速到达钓层并降落时间长4:底层漂-既钓底所用的浮漂。此种漂为长碳脚或长竹脚+细长流线型漂身+长示标(硬尾约十五目左右,软尾约七目左右),追求的是钓饵快速到底,下顿动作大*其是漂尾次:有硬尾和软尾之分-软尾漂漂尾为空心,整体浮力大些,灵敏度低些,但却可过滤掉一些微小杂乱的假动作。它的动作真实性高,主要用于钓滑口鱼和顶漂鱼(吃饵动作为上浮);硬尾漂漂尾为实心,整体浮力小些灵敏度高,主钓下顿标准动作关于漂尾的长短问题-漂尾越长,钓饵下摆后降落的时间越长,既行程越长,对于钓行程、钓接口鱼来讲漂尾长些好,但也有一点,漂尾越长灵敏度会越低*再看材质-有芦苇漂、孔雀翎漂、巴尔沙木漂。芦苇漂:比重最小,浮力大,相对来讲灵敏度最高,但也因灵敏度太高,漂的动作就多,所以芦苇漂的动作乱,假动作多,使用此种漂需要一定的基础和一段时间的摸索,找到感觉后越用越顺手孔雀翎漂:比重稍大,有沉稳性的浮漂巴尔沙木漂:比重最大,漂体结实耐用,并不失灵敏度,竞技漂里有不少它的身影*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灵敏度比重越小,吃铅(既所需的铅重)越大越灵敏同吃铅的漂,体积越小越灵敏同体积的漂,吃铅越大越灵敏空心尾和实心尾的区别:现在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支3号的实心尾浮标的标尾切割成一支准备换上的空心尾相等的长度,将实心尾研磨成与空心尾外形锥度尺寸一样之后,调成了3目,然后将实心标尾切割下来换上空记标尾,重新投放水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铅皮重量,换上空心尾之后,浮标变成了7目,实验说明:不同比重的标尾会改变浮标固有的,如果说未换上空心尾的实心尾浮标调3目钓一目的话,换上了空心尾之后,如果我们不增加铅皮的重量去平衡浮标,就变成了调7目钓1目,我想钓鱼人一定知道这种状态之下,实心尾的调3目钓1目,同空心尾的调7目钓1目一定分别很大,如果将空心尾增加铅皮重量调成了3目。实心尾的调3目钓1目与空心尾的调3目钓1目,虽然大家外露水面都是1目,但它们的剩余力还是不一样,需要的重量下压(或拉力)下沉的力量都不一样,这绝对不是凭空想象的问题。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作者只是测出了实心尾的和空心尾两尾的质量之差,这个质量之差是在标尾上反应出来的,这个实验与标尾的剩余浮力的测定可丝毫没沾边,不知道他最后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下面我们自己来做个实验:取任意两只标,一只为空心尾,一只为实心尾,分别加铅调成一定目数(调目数不一定要一样,但露在水皮外的标尾的粗细必须一样,且剩余浮力都能承受我们所准备的小铅),我们分别给它们加我们准备好的同一块小铅,比较两只标尾下降的目数可一样。我相信做一万次大家的结果都会是一样的。可大家在实际垂钓过程中确实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空心尾的标比实心尾的标信号稳,且不易乱鱼层,这是为什么呢?我都知道标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在标体上,就标尾露在水面在鱼吃饵时变化的那一小段
浮漂的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