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的珍贵财富陈宝明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阳羡文化起源于太湖、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长期在太湖、长三角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发展,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底蕴深遂,内容丰富,不断丰富和促进了宜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都起着独特的推动作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魅力,是我们引以自豪的珍贵财富。阳羡文化不仅是吴越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吴文化中核心层面的文化。所以,研究阳羡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去年年底,在宜兴市委、市府的热切关怀下,和热心关心阳羡文化老同志的有力推进和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市委宣传部正准备恢复民间团体组织-----宜兴市阳羡文化研究会,这对宜兴和吴地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阳羡文化实质是宜兴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宜兴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它以吴越楚文化为基础,经过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西晋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宜兴地处江南富庶地区,苏、浙、皖三省交界,濒临太湖,是吴越两原的一部分,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称阳羡,荆溪邑。荆溪因境内的荆溪河而得名。荆溪河是南溪河、北溪河、东氿、西氿的统称。据《宜荆县志》载:“盖荆溪之多阴,其阳衍沃。”即是说:“溪南是多山地带,溪北面是肥美平坦的田野。”衍与羡音相近,义相通,这就是“阳羡”县名的来历。自秦朝开始,属会稽郡、吴兴郡,经过汉朝、三国,直到西晋初年,这个名称沿用了500多年。310年,晋怀帝才把阳羡县改作义兴郡。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各地流民多次爆发起义。当时江南一带政局动荡。周处之子周玘三起“义兵”,稳定了江南的局势,310年,晋怀帝封周玘为威武将军,吴兴太守乌程侯,同时把周玘的故乡阳羡改为义兴郡,辖阳羡、国山、临津等六县。阳羡县城变成了郡城。义兴郡经过东晋、南朝,存在了280多年。580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撤销义兴郡,将国山、临津二县重新并入阳羡县改为义兴县。619年,唐高祖李渊曾一度把义兴县分臵阳羡、临津两县,成立鹅州。624年,鹅州改称南兴州。625年南兴州仍叫义兴县。976年,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为了避讳,改“义”为“宜”,至今整整1000多年了。宜兴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迷人,土地肥沃,文化深厚。历代英贤蔚兴,人文荟萃,一直延续着士尚儒术,民重耕稼的传统美德。西周周处斩蛟射虎,忠君孝亲,英名卓著,周玘三兴义兵,为国分忧,功勋永存,明朝内阁首辅徐漙明勤于职守,殚精竭虑,办事不主观臆断,用人不凭个人好恶。深得百姓爱戴,皆尊他为“徐阁老”。末名将卢象升血洒疆场,万世敬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士也在宜兴留下众多的美丽传说,南北朝著名文学家任昉曾任义兴太守,廉洁爱民,留下了全国十大钓台之一的任公钓台。闲云野鹤的茶圣陆羽,曾到宜兴南山采茶,使阳羡茶名重天下。苏轼陶醉阳羡美景,在此臵田求舍,课童传道。还有陆龟蒙、陆希声、李纲、岳飞等等,都为宜兴留下了许多胜迹和传说。使宜兴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其中巧夺天工的陶瓷技艺、脍炙人口的梁祝传说、享誉中外的书画文脉、芬
阳羡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