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短评专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2010年福建省高三省质检)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3Q:同英语“Thankyou'’。bt:即“变态”。囧: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槑: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3分)(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150字左右)(7分)(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3分)(1)[示例①]象形,如“囧”字中的“八”像两条下垂的眉毛,表示“郁闷、悲伤、无奈”的意思。[示例②]会意,如“槑”字,两个“呆”字组合;是“呆”的两倍,表示“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示例③]谐音,如“3Q”,读音与英语“ThankYou”相近,都是“谢谢”的意思。[示例④]缩略,如“bt”用汉语拼音的两个声母来表示“变态”。(特点与举例各1分,说明1分。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答案示例一]我反对屏蔽这些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网民生活并且影响到现实语境了。屏蔽这些字词不难,但习惯了创造的网民会很快制造出新的代替字词,难道一直要继续屏蔽下去?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出于这个目的,字词翻新,可以视为科技进步催生的新思维方式,屏蔽“囧”和“槑”等语不是明智之举。[答案示例二]我赞成屏蔽这些网络语言。像“3Q”、“bt”以及“囧”、“槑”等网络语言或是生造的字符或是生僻的汉字,都是不规范的用语,与我们国家倡导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如果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并形成习惯,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而且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考题出现的新动向时文短评的分值加大了。由6分增加到了10分。第一小题的一句话概括材料题,出现了变化,变成了文化现象分析题,文字表述的性质更强,分值也由2分变成了3分。第二小题短评要求的字数由100字左右增加为150字左右,分值由4分增加到7分。对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关键词:材料一:贫困生、补助、“隐形”提供材料二:贫困生、捐助、参观式的慰问共同点:陈述对象都是贫困学生的扶助不同点:材料一:“隐形”提供补助材料二:参观式的慰问概括答案: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强调:(1)概括要注意整体性原则,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2)概括材料必须是一个句子,而且要用陈述句。区别句子与短语:例如: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的不同观念和做法(这是一个短语,是概括材料所不能出现的) 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这是一个句子,是概括材料应该采用的。)我写的作业。(短语)我写了作业。(句子)(3)概括的句子不需要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只需客观概括材料事实即可 。一句话概括材料判断材料类型(针对两则材料的题目)看两则材料属于相对型材料关系还是互补型材料关系相对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他们的不同点。陈述对象相同,内容是互为补充的,我们说它们是互补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相同点。三明市2009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时文短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