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doc——市场分工越来越细中国有句老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职业越来越多,职业更替的周期也在不断加速。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有了1838种职业,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古典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萨伊、马克思、马歇尔、熊彼特、凯恩斯、萨缪尔森等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把分工看成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重要根据。按照自然分工和市场要求形成的社会产业链,被认为是经由市场那只神秘的“看不见的手”巧妙安排的、从而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天然产物。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首要观点就是分工,讲专业化分工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是越来越专业化的竞争,国际上许多优秀大企业都是上百年专注于一个领域,把工作做足、做细,然后再涉足相关领域,而不是到处插手,盲目多元化。我认为这对我们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一直不主张搞盲目的多元化,因为中国的企业95%都是中、小企业,多元化基本上是陷阱而不是馅饼。我们的企业如果能在专业化上下足功夫,把产品做精,把质量做细,一定会获得高速的成长。浙江、广东的很多企业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鲁冠球的杭州万向节厂。整个80年代鲁冠球集中力量生产汽车万向节,实施“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以后又实现“产品系列化”,使当初只有7个人,4000元资产的小厂一跃成为有数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2007年,鲁冠球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3名,。亚当·斯密分析了分工带来的三大好处:劳动者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免除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使人的注意力倾注在单一事物上,更易在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更有利于发明创造。斯密有关劳动分工的智慧,成为产业分析和初期工业化时代泰勒管理理论的基本依据,从而也成为产业论的前提。19世纪80年代,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工程师泰勒进行了搬运铁块、铲铁砂和煤块、金属切削三项实验,把工人的作业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部分,选择最佳的操作方法和劳动工具,确定标准化的作业过程,标准的动作和标准的定额时间,建立保证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标准体系,从而标志着工业生产中,由零部件标准化发展到操作工艺过程标准化,从技术标准化扩展到管理标准化。这种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开拓了科学管理的新天地,泰勒也由此被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后,产生了工业工程(IE),质量管理(QM),价值工程(VE),系统工程(SE),计划评审技术(PERT),库存论,排队论,决策论,博弈论,规划论、图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控制论,信息论,ABC分析法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科学,在越来越细的领域内来研究
专业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