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大家阅读它,赞赏它,无不为它神妙的境界和精美的文字所折服。因此,又被选到高中语文的教材里。《荷塘月色》何以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感情造境之真、哲理构思之巧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而意境则是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荷塘月色之所以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创造出了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意境。它不仅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塑造出了丰富鲜明的艺术形象,还有真挚的感情、浓郁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精巧的构思、深邃的意境等。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验,作者先是细腻、逼真地描绘了苍茫的月光这一特定环境下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使读者读过这篇文章后犹如进入这样一个境界:苍茫的月光下,作者一个人逍遥自在、从容不迫地走着、踱着。荷塘里的荷花也显得迷人了,硕大的叶子,亭亭玉立,体态轻盈柔美;洁白的荷花袅娜摇曳、欲开含羞。“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那灌木、那杨柳留下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那稀疏的像画在叶子上的倩影,那隐现在树梢上的远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静谧、淡雅、朦胧,任何一个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被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这时候,纵使有满怀的惆怅、一腔的愁思,也早已消融在这境界之中了。其实,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他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是他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为一体的外化。正是由于他的敏锐捕捉和留心体察,,才汇聚到作者的笔下,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二、色彩素淡朦胧。情调隐曲含蓄在《荷塘月色》里,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把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从“我”因心头烦闷而独步塘边开始,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再遥想古代采莲美景,最后以独步回家结束,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寻求不到出路的那种徘徊怅惘的矛盾心理。写那些可爱的荷叶,饱含着情,写那美妙的月光,也饱含着情,写那些荷塘周围的景物也含着情。无情写不出美,无情表现不了爱。情在哪里,情在景物之中。在《荷》中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惘郁闷之情融会于细腻的景色描写之中。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过:“经过费力才能得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能得到的东西更能令人喜爱。”正是基于这一点,《荷塘月色》所展示的作者内在情感的朦胧美,就需要读者全心地去感受,才能从回味妙悟中得到美感,而审美的最大兴味正在于此,所以,这也是《荷塘月色》具有不衰的艺术魅力的另一原因。三、抒情言志的中心,清新淡雅的笔调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像是抒情,又不是抒情,类似议论,又不纯是议论的笔法表现la己的情感。最集中突出的是这个自然段:“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