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巨伯探友》【原文】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1)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2)值:适逢。(3)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4)语:告诫,对人说。(5)子:尊称,相当于“您”。(6)败义:败坏道义。(7)汝:你。(8)止:停留不走。(9)委:抛弃。(10)相谓:相互议论。(11)班军:调军队回去。(12)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13)相视:看望你。(14)一:整个。(15)独止:一个人留下。(16)无义:不懂道义。【译文】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点睛之笔: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赏析】《世说新语》的这篇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文章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明快。【道理启发】: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精练】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2、解释粗体字在文中的意思。(1)友人语巨伯()(2)子令吾去()(3)败义以求生()(4)贼既至()(5)不忍委之()(6)遂班军而还()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答: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一文看到荀巨伯有哪些崇高的品格?答 ?答: ,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答: 【答案】1、“友人有疾/不忍委(抛弃)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1)告诉,对……说(2)让,叫(3)破坏(4)不久(5)抛弃(6)于是 3、荀巨伯重义轻生,胡人羞愧自退。:舍生取义、忠于友情。 ,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共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原文】管宁,华歆(xīn)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③而喜,窃见管神色,仍掷④去之。又尝⑤同席读书,乘轩冕⑥(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⑦,华废书⑧出观⑨。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②共:一起③捉:拿起来,举起,握。④掷:扔。去:抛去。⑤尝:曾经。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⑧废书:放下书。废:停止。⑨观:观望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⑾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把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看到了管宁的神色之后又扔了它。后来,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座位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带着官帽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再不是我的好朋友了。”成语演变【割席断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道理启发】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
世说新语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