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建议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小学生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发了青少年心理的迅速而不平衡的发展,使他们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不善调节自己又不愿向成人袒露心扉,从而诱发了许多心理问题,被人喻为"危险期".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现状当前我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兴趣低,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 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认为读书是因为迫于父母要求;读书是为了以后挣大钱;更有学生认为学校有同龄人,好玩,所以到学校来。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兴趣低,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二)焦虑 一方面 因为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值高,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大,考试拿高分、表现好使老师和同学喜欢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所以有部分学生显得焦虑、担忧,这种情况在考试前犹为突出。 另一方面学生听闻了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事情,使得部分学生时常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 (三)冷漠、孤僻 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和问题家庭的学生,由于平时相对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和沟通,他们对生活中能换起鲜明情感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而且有少数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也感觉不到与同龄人在一起的快乐。 (四)交往障碍有部分学生自卑、怯弱,有些还存在排斥他人、自我闭锁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往障碍。课余只顾自己玩,不知道怎么和伙伴一起玩。心里的秘密不知道跟谁一起分享,怎么去分享。生活中发生了问题不知道或不善于与别人沟通。有了不良情绪不知道如何宣泄。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这些学生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五)攻击性强 少数学生由于平时缺少必要的关爱,缺少情感沟通,对人对事反应冷漠,但如果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则具有很强的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如用脏话、痞话骂人,打架,有时打架甚至是不分轻重,把人往死里打。这种趋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六)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 大多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视而不见。(七)不良情绪: 部分学生会因为一点事情情绪不良,而且这种不良情绪他们又不知道如何进行调节、排遣,于是会一整天或一段时间心情烦躁,情绪低落,不愉快。有些学生还会通过抽烟、逃课、打架等比较极端的方式进行宣泄。 二、成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
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