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在课前预习课文,读通课文,查阅资料。初读课文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由于学生大多没有“送别”的经历,特别是没有“今日一别,难以再见”的体验,对“饮酒话别”、“目送吟诗”细节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不能正确把握,很难产生共鸣。同时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更是教学中需要处理的关键点。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文包诗”课文的特点。过程方法习惯目标: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读中悟,悟中读。 、积累古诗的好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重点: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难点: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领悟内涵。 ,创设情境。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课件采用Powerpoint格式,共设计11页,点击鼠标播放。点击声音图标播放音乐。一、导入新课 1.[目的:由熟识的歌曲导入新课,从而先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感受扬州的繁花似锦,将学生带入扬州送别的情境中。] 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也以此为话题,吟咏出许多诗作名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的:在创设扬州送别的情境之后,自然而然地出示古诗,整体感知诗中浓浓的离别意,奠定本课的感情基调。] 师范读。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篇?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相信学过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 ,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资料后,教师总结补充。[目的:通过黄鹤楼图片和简介,使学生对黄鹤楼充满了感叹和向往之情。而且,借助图片能帮助学生理解“飞檐凌空”和“俯临长江”两个词语。]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就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这个故事。三、学习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 2.[目的:借助图片,让学生了解扬州三月的特点,自主探究词语的含义,进而理解“烟花三月”的名称由来。] 交流:“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什么意思?所以人们通常把江南的三月称为烟花三月。“饯行”是什么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 ,江边酒楼,美酒佳肴,李白和孟浩然在做什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