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评职称工作总结记者据说美国大学在评职称时看三项,分别是学术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评定这三个方面能力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田晓菲在评正教授的时候,主要看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情况。学术研究能力则主要看出版情况,出版数量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看质量,看著作出版后的评介和产生的学术影响。教学能力则主要依据历年来的学生评议。社会服务也占一定分量,但是转正之后才更注重,每年做个人总结都要谈到。记者从您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看,您认为哈佛在教授职称评定问题上是如何最大限度确保公平和公正的?这样的评定体制能否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 田晓菲评审结果由多人、多方因素决定;职称评定对当事人绝对保密,使校内同事和校外同行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都是保证公平学术体制的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指出,这样的评定体制不是哈佛一所学校所能独力支撑的,而是有赖于大气候、大环境,也就是美国大学整体上学术体制的完善。否则,一两所名牌大学再怎么改善职称评定体制也是没有用的。记者我们前面谈到,职称评定主要看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但是坦率讲,有没有潜规则?比如年龄、性别、国籍、血统、家庭背景、与单位同事乃至和学术圈内人沟通和相处的能力,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评职称? 田晓菲年龄、性别、国籍、血统、家庭背景,和职称评定没有关系。学术交流与沟通是一回事,人际关系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自然应该具备的,后者在我看来在职称评定里没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人尽可以擅长“搞关系”,但是如果没有硬功夫,再搞关系也没有用。记者听说美国高校教师的收入跟他们所在系在全美的排名有关,排名越高,收入就越高,是不是这样?除了职称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教授们的薪水? 田晓菲教师的收入跟他们所在系在全美的排名有关?这我倒没有听说过。但是,每一个职称级别都有相应的薪水。在聘请终身教授时,属于同一个年龄阶段的教授,薪水大致相当。此后,每位教授的薪水每年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是在这些一视同仁的增长之外,每年初我们都要向学校交一份全年个人活动报告,从教学、发表学术著作、参加学术活动,到参加系里和学校里的行政活动,都要一一做出汇报,学校会按照每个人全年的活动总结,决定进一步的薪水增长。据我所知,这和中国有些大学的做法有两点不同第一,这些汇报全都是不公开的,只有系主任和院长才可以看到,但就连系主任也不知道各位教授们的薪水多少以及每年增长多少;二,学术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数量只是判断一位教授工作的一部分,另外还要看教学质量,特别是要看对系、对学校、以及对专业研究领域作出的“社会服务”有多少,这包括在系、校内外各种委员会上担任职务,为出版社和学术刊物审阅稿件,等等。交版面费,就给**文;发了论文,就能评职称;职称上去了,种种好处就会跟着来……所以,为了得好处就要评职称,想评职称就得**文,论文水平不够就花钱买版面。这是一条可耻的“利益链”,某些期刊收取版面费是其中一环它因风气败坏而生,又助长了风气败坏。许多人对“版面费”恨得牙痒痒,最近更是集中声讨。但是,在国际学术期刊行业,收取版面费可以说是一种惯例;世界上许多顶级学术期刊,都对发表的论文收费。惯例传到我们这里怎会变成“怪例”?记者作了一番探寻。“学术期刊收版面费,很正常”“收取版面费,在许多国际学术期刊是很普通也很正常的一件事。”李党生对眼下网友们之于版面费的“怨气冲天”
记者评职称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