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济慈《夜莺颂》中的美感.pdf.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济慈《夜莺颂》中的美感张杨莉约翰·济慈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总是能给人以美感。难怪美国哈佛大学美学教授乔治·桑塔耶纳称其为“最耽于声色的英国诗人,爱美高于一切的诗人”。?法国现象学美学家米凯尔·杜夫海纳提出:“文学批评有三大任务:说明、解释、评价。”【2那么如何说明、解释、评价济慈的颂歌呢?文学现象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文学现象学关心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问题,认为审美对象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客观存在;一是欣赏者的审美知觉所感知到的对象。审美知觉是作品转变成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济慈的颂歌是客观存在的美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读它,感受它,理解它,即感知它,那就只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审美对象。杜夫海纳特别关注审美知觉的分析,他将审美知觉分为三大阶段。审美知觉的第一阶段为呈现,即对象在知觉中的呈现。审美知觉的第二阶段是表象与想象。审美知觉的第三个阶段是反思与感受。第三个阶段中的“反思”不是指“理性的反思”,而是指“感受性内省或同感性的反思,以便直观体验审美对象所表现的情感生活世界”1]】。因此,本文将以杜夫海纳的文学想象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济慈《夜莺颂》中的快乐情感,并论证其快乐感即美感。“美学的全部领域应当包括美、美感与美的创造”f4]。什么是美感呢?理解美感,在美学史上可以从两个方面阐释:一种是唯心主义美学观,另一种是唯物主义美学观。唯心主义美学否认美感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美,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意识。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新柏拉图哲学家普罗提诺,17、18世纪英国美学家舍夫茨别利和赫奇逊,I9世纪德国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和1911纪下半叶心理学的美学倡导者费希纳等,如:康德认为,审美“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5]。同唯心主义美学观相对的是唯物主义美学观。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感是对客观美的能动反映,即美感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的美。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画家达·芬奇、l9世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俄国革命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如:达·芬奇认为,美感的根源在于事物,他说:“你们历史家,诗人或是数学家如果没有用眼睛去看过事物,你们就很难描写它们。”【6济慈于18I7年I1月22日致贝莱的信中写道:“要能够靠感觉而不是靠思想来过活,那该多好!”【1济慈在其颂歌《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中分别提出三种美感——快乐感、永恒感和温暖感,它们都源于大自然客观存在的美。《夜莺颂》的快乐感源于自然界夜莺美的歌声,《希腊古瓮颂》的永恒感源于博物馆中展出的精美的希腊古瓮,《秋颂》的温暖感源于秋收后满是残茎的田野秋景。可见,济慈主要颂歌中的美感都源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美和艺术品的美,济慈的美学观与唯物主义美学观具有一致性。济慈的《夜莺颂》不仅阐释了艺术的美感源于大自然,而且还进一步阐释了“自然是人类快乐的源泉”的浪漫主义自然观。本文从唯物主义美学观出发,重点评述济慈在其《夜莺颂》中所体现的永恒的快乐美感。麻醉感《夜莺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济慈的朋友查尔斯·布朗屋前李子树中一只欢唱不已的夜莺的歌声。在1819年春天的作品研究48个早晨,济慈在李子树下聆听莺歌时,花三小时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济慈在《夜莺颂》的开篇就阐述了自己听到夜莺的歌声时所产生的快乐感。他描写道:“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Butb

济慈《夜莺颂》中的美感.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