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斯大林逝世一、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赫鲁晓夫(1894—1971)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百万)双,全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1950年为27公斤,。——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1、改革背景——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2、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全面否定斯大林引起了思想混乱(评价一个人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没有实事求是的评判斯大林的功与过。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更充分地利用西伯利亚的农业潜力”,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国家在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以15匹马力计算)达20多万台。此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业的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阿尔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萨拉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州,以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的荒地。开垦荒地的最初成效是明显的,并且在1954年就表现了出来。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58万多公顷)。——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第337页、306页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这一年,西伯利亚西部各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一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加了三倍。——《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第90—91页经济改革——农业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苏联农业获得丰收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1953年8月12日苏联进行了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国防建设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右图为1956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反应堆原子能发电站
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