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良好的法律素养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形成良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必须从国家民族长远的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上去认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以法律来调整和规范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作为社会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基于大学生密切联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大学生不仅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且应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一、什么是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即为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民主,有民主才有现代化。因此法律素养是人们必须具有的素质修养。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能够为所欲为,颠倒是非。对于大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规校级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较多,且明知故犯,有的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规则意识差在观念上表现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膨胀。对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视若无睹。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三、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四、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只有在法律信仰
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