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谢总喆和他创办的皇粮国税博物馆 记者 郭启朝 实习生 郭真真 (大河报.) “认真学习着十八大报告,特别是仔细阅读着报告中提出的‘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真是心潮澎湃,深受鼓舞!” 昨日,在南阳市医圣祠街的“皇粮国税博物馆”,正在学者畅谈了他的学习十八大的体会。41岁的谢总喆是南阳市宛城区电台的一位编辑、记者,他于今年5月创办的全国首家“皇粮国税博物馆”里,收藏了明清以来的各式各样的田赋税票、丁地执照、钱粮串票、地契房契、厘金凭证等藏品共有75000件。谢总喆说:“中国有50文明史,其中皇粮载从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征收到1月1日全面取消,这一税种共存在约26。因此,我的皇粮国税博物馆里的珍贵藏品,不仅是珍贵灿烂的历史文化,还见证了历史!”【梦的缘起】 采访不忘打捞传统文化 一部正在热播的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让谢总喆和他创办的全国首家“皇粮者走进了谢总喆的家,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所惊倒:客厅和卧室靠墙竖起了10个大柜子,里面摆满了已经泛黄了的各式各样的田赋税票、丁地执照、钱粮串票、地契房契、厘金凭证。“这7张卖地契、卖子凭证,反映的就是电影《一九四二》所讲述的情景。”“好多啊!都是从哪儿淘来的?”面对记者的惊叹和惊讶,谢总喆不慌不忙地沏了一壶茶……谢总喆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在宛城区电台任编辑、记者,一直比较喜欢打捞文化新闻。每当上下班路过背街小巷的旧书摊,谢总喆总是会停下脚步无目的地逐一翻看,可这一翻,竟然翻出了个清代田赋串票,好奇之下,谢总喆花了10元钱把它买了回来。“这是我收藏的第一个藏品,至今记忆犹新,是1991年3月一天的事。”谢总喆说着翻出了这张票据。记者看到,票据不大,颜色灰黄,上面字迹显示是清光绪三十年镇平县十二保农民陈德福缴纳田赋的串票。当时的谢总喆并不知道这个票据的珍贵,甚至连“田赋串票”四个字都搞不懂。一查阅资料才知道,是老百姓向官府缴纳钱粮的收据,并从此知道了知县的称谓是“特授正堂”,缴纳钱粮是“折征银钱”,征缴时知县有画押……谢总喆顿时觉得这小小的旧纸片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自此也一发而不可收,他不仅在南阳地摊上寻觅,还跑到国内多个收藏市场寻找,还在网络论坛发帖和全国多名藏友交换藏品。【藏品增多】 在家中建起个人博物馆藏品多,且不少是极其珍贵,甚至是世上罕见。谢总喆指着客厅里的书柜说,这里面藏的500多幅全是精品。谢总喆起身给记者解读着:这一张是明代万历八年的“归户由帖”,之所以说它珍贵,是因为它是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大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税负改革的凭证;这一张是清代推行“养廉银”增加地方火耗的凭证;这一张是太平天者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且一个惊喜接着一个惊喜,撩拨得记者慌忙举起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记忆。藏品增多之后,保存成了难题,谢总喆说,因所收藏的都是纸质文书,天生娇贵,和其它介质的文物相比,生命非常脆弱。特别是许多已经是经过战争的劫掠、兵燹焚毁,历经千百年,躲过重重“书厄”而流传下来,可不能在咱的手里遭到毁弃。而真正导致他建博物馆的是源于一个外地朋友的来
皇粮国税博物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